藉港自由平台 沙葉新說左禍
上海編劇家沙葉新病故後,香港幾家報紙有大篇幅報道;對其代表作諸如《假如我是真的》,表示讚賞。北京、上海等地黨媒卻無悼念的訊息。more
胡耀邦信息網 抵制神化個人
個人崇拜的造神,在北京政界和社會上有爭議。最近頗引起關注的訊息,是官方新華網於7月11日轉載一篇舊文,議論華國鋒當中共中央主席時的造神活動,刊出不久即被刪除。more
許章潤冒風險 呼籲停止造神
「堯舜立敢諫之鼓」。清華大學法學教授許章潤,冒「殺頭」之險發表〈我們當下的恐懼與期待〉,就關乎知識界精英的良知。more
藥魔狼性囂張 疫苗事故頻仍
近幾年,中國大陸的疫苗事故頻仍,假藥氾濫,拐賣兒童和農村留守兒童被傷害成為「常態」,就關乎「有錢可使鬼」。more
無罪囚徒劉霞 奔自由留彩霞
劉霞以「無罪」之身被軟禁8年,突然在李克強訪德時獲解脫,涉及的因素似有跡可尋;而劉霞失去人身自由涉及的體制弊端,則頗值得探索。本文試析這兩個話題。more
狂歌四大發明 說厲害避差距
「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在政治現實中,常見唯唯諾諾之徒的獻媚場景。近日,北京倒有人面對「千人之諾諾」而講真話(諤諤)。他是科技日報總編劉亞東。more
名演員、牛棚、煮大鍋飯與政策紅利 在自由的社會,電影表演家有個人選擇的自由,不被強制勞役,更不會困囚於牛棚。著名電影演員王丹鳳,在毛時代曾下鄉勞動、踩水車灌田,文革時當伙頭煮數百人大鍋飯。more
上海文人熱議 海派大師徐訏
上海、南京的文藝界,對南來文化人及其「香港時段」的關注度提升。小說《風蕭蕭》搬上舞台衍生的5月轟動效應,使「徐訏熱」超越「張愛玲熱」。more
名演員王丹鳳 走完生命旅程
94歲的電影表演家王丹鳳女史,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給影迷留下的兒歌〈小燕子〉,仿佛仍縈繞在人們耳際;影迷哼這支曲,無疑是「移情投影」,表達對她的懷念。 more
徐訏上海光環 《風蕭蕭》上舞台
徐訏教授的名著《風蕭蕭》改編成話劇在上海演出引起的轟動效應,《風蕭蕭》是抗戰時大後方的暢銷小說,1943年在重慶連載時,列於暢銷小說榜首,有「重慶江輪,人手一紙」的場景。more
美朝和平願景 在虛無縹渺中
6月1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與朝鮮的國務委員長金正恩首次會談,簽署了「新加坡聲明」,內容空泛,朝鮮無核化仍是虛幻之景。more
北京大學校長 讀錯字肯道歉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讀錯字能公開認錯,是可稱許之舉。但是,他的語文程度低,確令人吃驚。more
四億人講方言 不會說普通話
一個幽靈在香港飄遊,它就是政治諷刺小說《1984》中的「老大哥」。在香港社會現實中,他似乎無所不在。英國記者、作家喬治.奧威爾筆下的「老大哥」。more
母語是廣府話 被說成不正規
歷史、語言、教育的話題引起爭論,是常見的社會現象。討論應不違常識、尊重事實,注重理據的充實、邏輯的嚴謹。 more
孫政才政治案 仍有人想不通
孫政才的案件於4月12日在天津一審。第一黨報於13日發文,稱「黨內存在的思想不純……等突出問題未得到根本解決」,「鬥爭形勢依然嚴峻複雜」。more
禁說收回主權 令人拍案驚奇
「察眾人之所共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或可解讀為:細察公眾的疑問,廣泛了解民情,多參閱文獻。近日港官對中學歷史課本的評審,引起知識界的質疑。more
港官信口開河 衍生教材笑話
「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闇於大理」,「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香港歷史課本風波暴露相關人士有「蔽」之嫌,亦缺乏「慎」。more
謝寧慨嘆母校 失去北大精神
今年是北京大學(前身京師大學堂)成立120周年,謝寧的長文〈我在北京大學30年〉,有他人寫的一段導言,說北大「只有西門外兩個石獅子是乾淨的」。more
捐精也要姓黨 秦皇不能倒下
北京的捐精志願者必須「姓黨」,是近日受網民關注的「新鮮事」;6噸重的秦始皇銅像被風吹倒後,有「秦皇不能倒下」的爭論,則被視為「苦澀的笑話」。more
北大另類聲音 李沉簡說脊樑
在戴口罩、防「禍從口出」的「保護主義」之下,北京大學竟有另類聲音:呼籲知識界挺直脊樑,努力追求自由。發出聲音的,是北大元培學院副院長、神經生物學教授、48歲的李沉簡。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