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書評.書訊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白先勇說東戰場 諸葛嘆失四平街

  「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是《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的名言。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有「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奉蔣介石之命在東北督戰。當國軍攻入吉林省四平街後,疏離「君命」,要前線指揮官杜聿明乘勝追擊共軍,直至吉林省會長春。這是四平街會戰的一個場景。more

白先勇說國共 寫白崇禧與蔣

  從1920年代的北伐,到1930年代的抗日、1940年代的國共內戰,白崇禧與蔣介石都是密切的合作者,恩怨糾結亦深。文學家白先勇與歷史研究者廖彥博合作的《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為讀者展示了全面的歷史輪廓。more

港大教授寫餓 公社幹部性侵

  港大教授馮客的《毛澤東的大饑荒》,重墨於60年前庚子年(1960)的大飢餓,也觸及公社幹部的性侵,提到廣州北郊公社兩個黨委書記強姦了34名婦女(頁237)。more

 

上海文人熱議 海派大師徐訏

  上海、南京的文藝界,對南來文化人及其「香港時段」的關注度提升。小說《風蕭蕭》搬上舞台衍生的5月轟動效應,使「徐訏熱」超越「張愛玲熱」。「徐訏熱」的標誌之一,是一群藝術探索者視徐訏教授為海派大師,擬將具上海風情、現代文學特色的作品,如小說《鬼戀》等,再改編為話劇或電視劇上演。標誌之二,是新一代新文學史研究者,有一批人重墨於徐訏文學作品和文藝觀的研究。在已出版的著作、學位論文中,提出新的發現或見解。 more

中國研究西方模式的困惑

  社會學家、中文大學榮休講座教授金耀基博士的新書《社會學與中國研究》,剛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2013)。說「新」,是指論文集首次出版發行;文集內的十篇社會學研究論文,則早於1971—1998年發表,有一篇刊於2007年。 這本學術著作,是攻讀社會學的年輕人、有志於社會學研究者的必備參考書。對於大學和中學從事「通識教育.當代中國」者,或當代中國(1949—)研究專業人士,也是不可或缺的讀物。more

金耀基論教育 今有80書法展

  近期香港的「熱話題」之一,是教育。從小三的TSA,到北京號召港區政協委員「進校園」,都議論紛紛。據《信報月刊》2月號的專訪,數學家丘成桐教授有「教改大錯特錯」之嘆。香港的教育往何處去?港人如何護衛校園的自主和學術自由,是許多人關注的社會糾結。中大退休校長、社會學講座教授金耀基的著作《大學之理念》,正是現在教育話題極有參考價值的讀物 。more

李光耀雙語路 爭議大成果豐

  所謂雙語政策或雙語運動,是指確立英語為主導語文的地位,英語為工作語言、官方第一語文;把華語(台北稱為國語、北京稱為普通話)和華文列為華族的共同語文,華族學生必須學的華語、華文,是學校推廣的第二語文;馬來語等少數民族的語文,則是各族的第二語文 more

研究自然文學 程虹尋歸荒野

  程虹是北京自然文學的資深專家。她的著作《尋歸荒野》,分析自然文學意涵。在〈初版跋〉道出「對綠意的追求和嚮往」,並期望讀者有對大自然的「心靈朝聖」。她的文學研究和寫作,執著於大自然的綠意之美和荒野之寧靜,自成一格。more

 

溫總再報平安 中大出版文集

  溫家寶新書在港出版,釋放的政治符號之一是「報平安」。「溫氏函件」在本月18日見報,也是「報平安」。 本欄把這束「符號鏈」詮釋為「報平安」,是因為他的普世價值、道德滑坡、公務員財產申報、黨內民主、封建殘餘和文革遺毒之說,受到極左派、極毛派的圍攻和抹黑。more

傅高義寫六四 未解兩大疑問

  傅高義(Ezra Vogel)教授寫〈天安門悲劇〉,觸動港人對八九學潮的回憶與思索。他的文章在香港報紙摘刊後,引起一些爭議。北京一位學者認為,他對六四的論述「立場太軟」;也有人說,他極力維護「改革總設計師高大形象」,迴避大家關注的「敏感問題」:該不該向和平請願的學生開槍?以槍彈的鎮壓,建立政治維穩和家長制的權威? more

傅高義新著作 論述小平改革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的《鄧小平時代》,有對1992年南巡講話的解讀,更有對1989年「天安門悲劇」的論述。這兩件事,是港人較有興趣的話題。本書的作者傅高義(Ezra Vogel, 1930—),是哈佛大學榮休的政治學名教授。more

重訪民運人士 陳潤芝寫六四

  歷史是無數「存在」的疊印。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重大的政治事件、群眾運動,也許在一瞬間消失,但它的「存在」卻往往是永恆。如同德國存在主義思想家卡爾.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說的:「歷史的事物雖已一去不復返,卻在時間中永存。它是歷史,……是那種存在的標誌。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