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南京的文藝界,對南來文化人及其「香港時段」的關注度提升。小說《風蕭蕭》搬上舞台衍生的5月轟動效應,使「徐訏熱」超越「張愛玲熱」。「徐訏熱」的標誌之一,是一群藝術探索者視徐訏教授為海派大師,擬將具上海風情、現代文學特色的作品,如小說《鬼戀》等,再改編為話劇或電視劇上演。標誌之二,是新一代新文學史研究者,有一批人重墨於徐訏文學作品和文藝觀的研究。在已出版的著作、學位論文中,提出新的發現或見解。 more
傅高義(Ezra Vogel)教授寫〈天安門悲劇〉,觸動港人對八九學潮的回憶與思索。他的文章在香港報紙摘刊後,引起一些爭議。北京一位學者認為,他對六四的論述「立場太軟」;也有人說,他極力維護「改革總設計師高大形象」,迴避大家關注的「敏感問題」:該不該向和平請願的學生開槍?以槍彈的鎮壓,建立政治維穩和家長制的權威?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