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文藝與歷史文化 > 電影藝術 > 面對黯淡未來 《十年》彌漫焦慮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面對黯淡未來 《十年》彌漫焦慮
 
丁望

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2016.4.7,A12版
上網:2016.4.24
字數:原文1,888,上網2,700

 

  關鍵詞:十年,未來,焦慮,紅小兵,本地蛋,陰影,陸化,社會抗爭,護衛家園,維穩,人身自由,港獨,廣府話,民意

 
圖1,〈本地蛋〉。
 

  觸及港陸糾結、有「亞文革」影子的《十年》,獲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電影獎,這是不少港人預料中事。

  「預料中」的背後,是許多人對評選機制有信心。儘管《十年》受到政治壓力,但參與評選、有投票權者大都能秉持公正,不因壓力而放棄獨立的判斷。

  有人攻擊選《十年》為最佳電影,是政治的選擇;卻不提《智取威虎山》獲最佳導演獎,它是取材於毛文革時(1966—1976)江青的「革命樣板戲」。當然,徐克在藝術上有創新,在《信報月刊》發表的〈亞文革與徐克的〈智取威虎山〉──革命樣板戲和紅色主旋律論〉(2015年第2期),我有這樣一段話:

  「徐克的〈智〉,是改良版的樣板戲。……對於徐克的『改良』,我的解讀是:避免人物形象的政治說教,在紅黑交纏、土匪與『革命戰士』雙重身份交錯中,塑造英雄人物的個性。這是在中國大陸特定的『語境』中,影片能賣座的一個原因。

  北京官方視《十年》為宣傳港獨的「毒片」,宣傳機關下令封鎖相關的訊息,「姓黨」的官媒隻字不是《十年》獲獎。並不標榜「姓黨」、相對比較開明的財新網,刊出獲獎清單,也缺最佳電影獎,突顯當局「強(敢)亮劍、震懾力」的執政手段。


   浮瓜和自焚 涉社會議題

  《十年》剛上映,我就入影院觀賞,印象是:影片彌漫港人的焦慮、對護衛「免於恐懼的自由」之執著。

  許多人有濃濃的焦慮感,是因為香港面對陸化(即大陸化、紅色化、赤化)。2013年「亞文革」以來,兩制邊界深受衝擊。

  「自由行」的水客潮、跨境雙非學童等,侵蝕港人的權益,許多港人有護衛家園之情,以和平理性的請願方式,維護「基本法」確定的港人自由權等權益。

  人們對「資本主義制度50年不變」的承諾有困惑,衍生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在焦慮中,有人感到無奈、無助,有人參加街頭社會抗爭,亦有人想走「港獨」之路並有自焚的激烈之舉。

  《十年》的主調,是港人對未來的焦慮及其社會因素。可視此片為涉及敏感社會議題的政論片,如同觸及改革開放爭執的電視劇集《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不必上綱到「鼓吹港獨的宣言」。

  對於「炮轟」極少數人「高談香港獨立」,《林行止專欄》評曰:超乎尋常「抬舉港獨」。不斷的圍攻,反助影片的票房。

  當然,港獨是無路可走。年輕一代有從政願望者,應走理性、和平的議會民主之路,依據基本法和香港法律,從參加地區社會服務和選舉開始,在和平軌道上積累政治資源,護衛兩制邊界。應遠離暴力的盲動主義。

  1.浮瓜

  影片由5個片段(故事)組成:浮瓜、自焚者、本地蛋、方言、冬蟬,都是緊貼香港社會現實,不迴避許多港人心中的陰影。

  〈浮瓜〉描述10年後(或10年內)北京強化對香港社會監控、推行國安法,穿插了暗殺事件。

  它的成功,是映現香港面對自由可能消失的危機、恐怖的威脅;暗殺事件的編、演則比較生硬。

  我不以為北京會採取暗殺手段,去達致推行國安法的目的。北京可依據基本法責成特區政府,完成23條規定的立法,不必硬推大陸實施的國安法,這比暗殺付出的「機會成本」更低。



  現維穩畫面 失人身自由

  2.自焚者

  〈自焚者〉的內容,或可歸納為三點:一,對於陸化(赤化)和香港未來,知識界的不同觀點和爭論,有人認為應盡量忍耐、適應,有人表示要參與社會抗爭、喚醒民眾,有人則主張「港獨」;二,有人以自焚方式表達「港獨」意向;三,「維穩」官吏查到賣燃料(汽油?)給自焚者的小店舖老闆,實施「居處監視」。

  在自焚故事中交替出現的「觀點交集」,是由3人(?)對著鏡頭說話,缺乏藝術形象,讓人感到是幾個在報紙寫政論者的自說自話。不過,不同觀點的表達,恰好體現香港言論的自由和多元化。

  有人「死揪」自焚者主張港獨而稱《十年》是「港獨宣言」,是迴避3人的爭論,「港獨」實只是話題之一,而非絕對的「主體」。

  這個片段最好的部分,是小店舖老闆雖辯稱賣燃料合法,並不知道購買者的用途,不應為自焚者負責,但他仍被堵在家門口,不准接放學回家的女兒,後一直軟禁於屋內。這是再現大陸「維穩」的畫面,顯現編導的憂患意識:10年內,香港是否也有以「維穩」為名剝奪人身自由的恐懼?

 

 
圖2,〈本地蛋〉 中的紅小兵
 

  紅小兵查蛋 雞蛋不安寧

  3.本地蛋

  〈本地蛋〉觸及亂轟「港獨」的「左習慣」:賣蛋小店不准在雞蛋堆上標出「本地蛋」(標「香港蛋」則可以),因有港獨之嫌;教育部門派出手臂繫紅袖章的紅小兵(中小學生),到處查看蛋舖有無「本地蛋」、書店有無擺出「毒草」,再現毛文革的「破四舊」。

  它的成功,是描繪了當權者的無理和擾民、紅小兵被愚弄、小市民的百般無奈。這是香港未來可能出現的「荒謬」。

  4.方言

  〈方言〉講的士司機必須講普通話(國語)接載外地旅客,限制講廣府話(港人稱廣東話)者載客,突出港人對廣府話將被淘汰的恐懼。

  這段故事是「自己嚇自己」。不應把官方推廣普通話視為「消滅廣東話」,我不以為官方有「廢廣東話」之想和實施的可能。


  我作此判斷,是基於尊重事實。在廣東,流行3種方言: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流域和粵西,流行廣府話;在粵東北、粵北,流行客家話;在東南沿海潮汕一帶,流行閩南語系的潮州話(或稱潮汕話)。在香港稱為「廣東話」的廣府話,在語言學教科書稱為粵方言或廣府話,並非廣東省的統一方言。

  1949年後,當政者在廣東推廣普通話,近30年來,公務員必須說普通話,但方言仍流行。在珠三角一帶,廣府話仍是民眾日常通用的方言。在廣州市,60年都沒有廢廣府話,香港怎能廢港人喜愛的「廣東話」?的士司機多學一種話(普通話),是有利無害也!


  冬蟬雖單調 象徵言路堵

  5.冬蟬

  〈冬蟬〉很沉悶,很多人看不懂,我則認為它的意涵值得玩味。

  在影院看完《十年》出來,聽到幾個年輕人提〈冬蟬〉,說「睇唔明」;網上有評論稱,它是「探討保育」。

  〈冬蟬〉的故事單調:標本製作者跼促一室的單調、孤獨,最後是一陣吶喊聲,在被反鎖的室內喚不來傾聽者和開門者;畫面外是一陣陣刺耳的音響,令人很不好受。

  它體現的並非環保意識,而是某些社會議題的探索很寂寞,有缺乏聽眾的無力感,雖有大聲的吶喊,卻難得有傾聽者、回應者,一片死寂;象徵民意難上達、民眾的聲音被隔絕,高牆堵塞了言路。令人聯想《荀子.解蔽》:「白黑在前而目不見,雷鼓在側而耳不聞。」

  這是香港面對的現實,也是港人對未來的焦慮之因。

  《十年》被稱為「習作」,或可說是政論片的小實驗,其藝術形象的塑造比較粗糙,這是小本製作的局限。

  以後如果有機會拍攝香港社會議題時,無妨參考八十年代北京的文革傷痕片《天雲山傳奇》、《芙蓉鎮》等,拍出有藝術境界的大影片並參加國際影展。這或是不少港人期待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