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誠信為本 宜獨立思考
儒家經典《荀子.強國》謂:
「古者禹、湯本義務信而天下治;桀、紂棄義倍(背)信而天下亂。」
這段話陳述夏禹、商湯和夏桀、商紂的差異。把它移置於歷史研究和教材編寫的考察,要義是公義(本義)和守信(務信),沒有公信力是無法凝聚社會共識。
《荀子.解蔽》論析蔽塞,提到蔽者的偏執:
「白黑在前而目不見,雷鼓在側而耳不聞。」
當代政治宣傳式歷史教科書的一大通病,是只有「歌德」和「但丁」。避開許多歷史事件、社會悲劇,反而使學生有更強的「國家疏離感」,衍生「不被蒙騙」的覺悟。
前面提到的史識,其內涵之一,是對歷史進程、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的宏觀分析和審慎反思,提出獨立的見解。只有「歌德」和權威崇拜,是沒有史識可言。
美國哈佛大學邁克爾.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的《公共哲學》(Public Philosophy),提到大獨裁者、德國的希特勒和蘇聯的斯大林,強制人民「死心塌地效忠」的偶像崇拜。
就香港的通識教育和中史科而言,如果以「歌德」的主旋律去激發偶像崇拜,因政治人物的「高大形象」而迴避「敏感的」歷史事件或扭曲歷史真相,許多學生是無法接受的,其中有思考力的學生更會產生逆反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