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書評.書訊 > 金耀基論教育 今有80書法展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金耀基論教育 今有80書法展
 
丁望

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2017.3.16,A17版
上網:2017.4.4
字數:原文1,888,上網2,312

 

  關鍵詞:金耀基,論教育,書法展,大學,理念,劍橋,思索,自由,情懷

  引述歷史典籍

  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盡心)
  教人致良知(王陽明全集)

 
圖1,《大學之理念》封面,牛津(Oxford)新版,2001。

 

  沿著時間廊回視歷史場景,仿佛聽到古人的聲音:「有教無類」(孔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教人致良知」(明.王陽明),讓人感受到教育平等、培育人才、品性修養的理想。

  近期香港的「熱話題」之一,是教育。從小三的TSA(Territory-wide System Assessment, 全港性系統評估),到北京號召港區政協委員「進校園」,都議論紛紛。據《信報月刊》2月號的專訪,數學家丘成桐教授有「教改大錯特錯」之嘆。

  香港的教育往何處去?港人如何護衛校園的自主和學術自由,是許多人關注的社會糾結。中大退休校長、社會學講座教授金耀基的著作《大學之理念》,正是現在教育話題極有參考價值的讀物。


  大學之理念 港陸台討論

  金氏曾任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院長,中大副校長、校長,有長期的大學教育行政經驗,學術著作豐碩。在香港的大學校長中,是唯一精研教育理念而又有專著的學者。

  《大學之理念》(下稱本書)於1983年在台北出版,創14次印刷之紀錄,後來有香港的牛津大學版和北京的三聯版,且多次修訂再版,在台灣學界、政界引起廣泛討論,對大學教育改革有過影響。

  現任台大社會學系副教授的賴曉黎,曾發表〈《大學之理念》再思考〉評論:

  「《理念》可說是學術類書籍絕無僅有的特例,甚至可以列入書店暢銷排行榜的前幾名。更重要的是,……許多人對大學之理念的認識直接或間接都與《理念》有關。因而,《理念》奠立某種權威,具有某種象徵:在探討大學之理念這個議題中,這是一部不能輕易跳過的著作。」(《教育與社會研究》總第17期,頁34)

  本書的牛津版,收入15篇論文、演辭。第一篇〈大學之理念、性格及其問題〉,是大輪廓論述,涉及大學的理念、教學與研究的關係、學術的獨立自由、品性培育等。
  
  金氏以宏觀的視野,論析大學教育理念的變遷,並有新的詮釋,也注重教育實體(大學、中學)與科技、社會現代化的互動。


  以比較視角 析教育話題

  本書的內容,或可歸納為四大類。一,大學的理念及其隨著時代的變遷,教育實體的運行模式(如香港中大「由大學提供專科教學……書院提供通識教育」,頁11);二,教育與科技的關係;三,通識教育;四,新亞書院與新亞精神。
 
  本書論析的特點之一,是以縱橫交錯的比較視角詮釋大學教育的理念。

  在〈牛津版序〉,金氏提到1970年代作客英國劍橋大學引發的思考:「我從探索劍橋的歷史、文化、體制,一直探索到今日大學之源頭、流變與功能。」

  在劍橋的思索,正是縱的比較(劍橋不同時段的不同理念),也是英、美教育實體的「橫比較」。本書縱橫交錯的比較,重心在對英、德、美的橫向比較;也有中華古代與民國初期(特別是蔡元培與北大)的縱向比較。

  特點之二,是對教育學概念的清晰解說,例如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與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差異。金氏從「教育目的」入手解釋兩者的差異:「博雅教育是相對於職業或實用教育而言,其目的在培育『統一的人格』;而通識教育是相對於專業教育而言,其目的在達到『統一的知識』……兩者之內涵及『統一』之精神是有相通之處的」(頁62)。

  再如,關於新亞書院創辦人錢穆教授的「三統」說(人統、事統、學統,頁14、15)。


   從學術自由 到世界精神

  特點之三,是對自由的擁抱,對校園自主、學術獨立和自由的執著,對納粹一類專制者的反智主義、迫害知識分子的批判,並崇尚大學的「世界精神」。

  對自由的執著與「世界精神」的追求息息相關。〈大學的世界精神〉謂:「中古大學最具永恆意義的便是它的世界精神,它的超國界的學術性格。一個意大利大學的教師,他可以雲遊四方,在歐洲任何一個角落之學府的餐檯上受到學者的禮遇」(頁71);「世界精神……已成為今日大學最光輝的遺產」(頁72)。

  「世界精神」除了「雲遊訪問」(頁72)、對話互動之外,還指價值觀的普遍性(或稱共同性):「人之整體性的尊嚴與價值的覺醒與肯定。」(頁74)本書雖未用「普世價值」(自由、平等、法治、民主、生命價值等)的概念,但「世界精神」包涵某些共同的價值觀,沒有價值觀的一些共識怎能凝聚「世界精神」?

 
 圖2,〈金耀基八十書法展〉作品之一:「獨留巧思傳千古」﹝唐﹞李商隱詩句,千禧十六年﹝2016﹞夏月,作者攝。
 圖3,〈金耀基八十書法展〉作品之二:「向晚意不適 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 祇因近黃昏」,旁書:「唐 李商隱登樂游原千古好詩 今我將原詩祇是近黃昏改為祇因近黃昏 一字之易或更有妙趣也 義山有知或不我怪﹝不怪我﹞ 幸甚之。」千禧十六年﹝2016﹞晚秋,作者攝。
.圖片說明中,﹝﹞內為編者加註。

 

  筆端有情懷 展書法作品

  特點之四,金氏的文字功力強,不僅讓嚴肅的學術論析具有很高的可讀性,使著作成為暢銷書,而且筆端有文學元素,常有文學情調的抒情段落,也有些段落是哲理性散文,例如:

  「一間大學如果不能激起年輕人一些詩心的迴蕩,一些對人類問題的思索,那麼這間大學之缺少感染力是無可置疑的。」(頁17)

  「大學生……應該也必然會自我尋求生命之意義和人生之目標。……人需要孤獨以創造思想,以體認人生,……對偉大的重要的價值有所體悟,有所執著。」(頁19)

  金氏的出版物,除了學術論文,還有文學類的《劍橋語絲》和《海德堡語絲》,這是文學與社會觀察、思考交錯的文集,有濃濃的人文情懷。

  金氏還是近年常展出作品的書法家。本月16日至20日,集古齋舉辦〈金耀基80書法展〉,展出80歲(2015年)前後的作品。在這以前,中央研究院(台北)的院士書法展、香港城大的傑出學人書法展,都有他的書法作品展出。

  金氏的書法,如同學術著作和散文自成一格。書法是中國傳統教育的一部分,書法展自有一份教育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