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三大戰 抵抗日侵略
抗日戰爭全程歷經14年,可分為兩個時期。第一時期,是局部抗戰,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瀋陽)後的東北抗戰,到1937年七七事變之前;第二時期,是全國(或稱全民)抗戰即8年抗戰,從1937年七七事變後的華北抗戰,直到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簽署降書)。
上海有過兩次淞滬會戰,一是1932年的一二八抗戰,二是1937年的八一三抗戰(含八一四空戰)。
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的淞滬會戰,是第二時期中國國民革命軍(國軍)對日22次會戰的首次;其後,有同年的南京保衛戰,1938年的徐州會戰(含台兒莊大捷)和武漢會戰等。
八一三淞滬會戰的主要戰場,在長江和上海黃浦江匯合的吳淞口,到虹口、楊樹浦和寶山(今上海市寶山區)一帶,即國軍第3戰區(滬杭戰區)的防衛區內。
會戰初期的第3戰區,由非中央軍的馮玉祥任司令長官,顧祝同為副司令長官,陳誠為前敵總指揮。9月上旬,蔣介石兼任司令長官。參戰的高級將領,有第9集團的張治中和朱紹良、第8集團的張發奎、第15集團的羅卓英、第19集團的薛岳;率第17集團第1軍(及第1師)的胡宗南(軍長)和范漢傑(副軍長),率88師的孫元良(師長),率36師的宋希濂(師長)等。
會戰的搏鬥艱險,寶山的巷戰肉搏尤為激烈。第18軍98師583團3營中校營長姚子青(1909-1937,廣東平遠縣客家子弟)率部抵抗日軍,大都壯烈殉國。
在上海蘇州河畔的閘北,第88師524團中校團附謝晉元(1905—1941,廣東蕉嶺縣客家子弟)率部孤守四行倉庫(金城銀行、鹽業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的倉庫),一個營約450人兵力(號稱800人)與日軍激戰,場面慘烈。
在杭州筧橋與上海之間的八一四空戰,空軍第4大隊大隊長高志航(1907—1937)中校,率飛行員迎戰日機大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