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農村左折騰 公社農奴化
今年7月,適值萬里逝世5周年,「姓黨」網絡平台刊出紀念文章系列。
萬里是1977—1979年安徽農村體制改革的猛將,以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身份,支持農民包產到戶,實際是分田單幹,最終導致毛的人民公社於1984年解體。
這是協助農民在飢餓、貧困中「自力救濟」,被視為一場「解放農奴」的農村變革【註2】。民諺謂:「要吃糧找紫陽,要吃米找萬里」【註3】。
所謂改革,是從了解、正視左折騰和左禍開始。萬里是改革家,首先也是反左猛將;他在安徽、國務院期間,直言批評毛的極左錯誤。
他的〈農村改革是怎麼搞起來的〉一文,提到1958年以來人民公社「左」的一套,「簡直是強迫農民,以致剝奪農民」;1958—1960,安徽「非正常死亡人口」就有三、四百萬。他指出,文革時(1966—1976),又有「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錯誤理論」【註4】。
1977年,他在安徽農村考察,看到農民貧困、飢餓的苦況。他說:
「老百姓竟衣不遮體,食不果腹,有的十七八歲姑娘連褲子都穿不上,我們有何顏面對江東父老,問心有愧呀!」【註5】
他又說:
「人民公社實際上是把農民當作『奴隸』了,使他們失了生產自主權、產品支配權。」【註6】
廣大農民吃不飽飯,安徽許多農民要外出,到外省相對「有些溫飽」的縣、鄉討飯【註7】。
面對奴役和飢餓,農民不敢講真話。這與土霸式農村幹部的「專政」有關。
據三農研究家張廣友的引述,萬里提到教條主義、主觀主義者照文件和「上級指示」行事,「群眾思想不通時,他們就採取高壓手段,不是戴帽子,就是打棍子,強迫下級和群眾去執行,他們可以推卸,自己不負責任。……甚至歪曲事實,顛倒黑白,弄虛作假。」
萬里在安徽3年,不僅允許農民包產到戶,也開放私人養雞、鴨,讓農民「解決溫飽」和掙點零用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