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政治 > 政局左轉與「亞文革」> 強亮劍.震懾力 > 炎黃712事件 強亮劍接管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炎黃712事件 強亮劍接管
 
丁望

原題:1.炎黃春秋有難 712事件引爭議,2.炎黃思考群 盼法治文明
原載:信報〈中國21〉專欄,2016.7.18,A18版;2016.7.19,A19版
上網:2016.7.28
字數:原文2,020,上網3,223

 
  關鍵詞:炎黃春秋,接管,712事件,自媒體,自主性,誠信,改革派,言論生態,亞文革,社會管控,強亮劍

  相關人物:杜導正,蕭克,張愛萍,李銳,何方,周瑞金,杜光,資中筠,蔡霞,胡德平,胡德華
 
圖1,《炎黃春秋》封面。
 

  改革派的雜誌《炎黃春秋》(以下稱《炎黃》),被官方接管。中共中央宣傳思想工作領導小組指令中宣部,以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名義,於7月12日下達22號文件(圖2),宣布改組《炎黃》領導層和編輯部【註1】。此即712事件。

 
圖2,官方下達的22號文件。
 

  引胡耀邦話 迂迴地進諫

  亞文革衍生的712事件,與1989年4月上海查封報紙相似。上海當權者(後來的總書記)查封的,是體制內改革派的《世界經濟導報》(欽本立主編),因悼念胡耀邦(1989年4月15日病故)的座談會紀要,有同情胡氏的一些話而被勒令抽掉。報紙未「按指示照辦」以致停刊。

  各地媒體對712事件表示關注。德國之聲刊出〈《炎黃春秋》被接管原有風貌判「死刑」〉一文。

  中國大陸境內的官媒,不敢提712事件,怕有「妄議中央大政」之嫌。但弘揚耀邦改革精神的知識分子網媒,以迂迴方式表達憂慮。

  共識網於7月15日刊出〈胡耀邦如何看待「社會自媒體」〉,一文,以「重溫」改革家胡耀邦的話,理性、婉轉地進諫:「(現在)社會自媒體在網絡時代應運而生,……不少人表現出對自媒體的深度擔憂或恐懼,胡耀邦同志當年的做法,對當前如何管理自媒體仍有借鑒意義。」

  這篇被輾轉熱傳的文章,提到1979年北京「民主牆」事件。當時有很多民間自辦刊物(多為油印,亦有鉛印),引起黨內爭論,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秘書長兼宣傳部部長的胡耀邦表示,不要稱這些自辦刊物為地下刊物,可稱「自發性刊物」;他提到的應對取向是:「第一,不取締;第二,不抬舉、稱讚。」他認為,不能因擔心「地下刊物」與黨媒「爭奪群眾」而「一刀切」地封殺自辦刊物,而是黨報黨刊要辦得受群眾歡迎,他說:「你千篇一律,萬人一面,誰看!」


  類似自媒體 難抗政治令

  創刊25年的《炎黃》也是廣義的「自媒體」(或稱「半個自媒體」),由一群退休官員自籌資金、靠發行維持出版營運,不拿官方一分錢。

  不過,在「一黨領導」體制下,官方並不容許民間自辦雜誌,所有雜誌必須有「掛靠」機構,《炎黃》最初的「掛靠」機構,是國務院新聞署(創辦人杜導正曾任副署長)。2014年,局部回到毛老路的亞文革正熱,官方宣傳系統指令更改「掛靠」機構為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對《炎黃》有政治、行政管理權。

  「掛靠」機構對《炎黃》下達的22號文件,是一紙行政命令,《炎黃》創辦人和編輯部有異議。異議之一,是雜誌方與「掛靠」方有協議:雜誌方有財務、發稿的自主權和人事任命權,不能違背協議。

  雜誌方表示,委託律師提出訴訟,反對「掛靠」方不履行協議。

  在法治的社會,契約精神是社會誠信、政府誠信的要素。在「一黨領導」體制下,社會遠離真正的法治軌道,官方接管雜誌的政治決定,是極難改變的。

  儘管依據物權法的條文,創辦雜誌的出資者及其公司,具有「物」的所有權和處置權,但亦難以抗拒官方政治指令。更何況此指令源自高層。

  在亞文革的「敢(強)亮劍、震懾力」社會管控取向之下,官方強調領導人的核心地位和絕對權威,《炎黃》保留「自主」的期望障礙重重。

  7月17日,杜導正不得已發表聲明,表示不能接受接管方,宣布《炎黃》停刊。杜導正稱,「712事件」後曾向廣電總局一名副局長(副部級)等官員求助,但得不到回音。對於官方類似文革的一些做法,他表示「無法理解」【註2】。


   政局續左轉 傳媒生態差

  《炎黃》是體制內的改革派紙媒,與八十年代上海的《世界經濟導報》或《社會報》的社會角色相似。它們被接管或變相查封,與政局左轉有關。

  《炎黃》被接管而失去「自主性」,是亞文革強化社會管控的必然演變,突顯媒體和言論生態更加惡化。

  《炎黃》創刊於1991年,面對江朝對八九學潮秋後算帳的左局:批自由化、西化,問姓資還是姓社。接下去,是胡溫新政時期(2003年3月至2013年3月),當局提出和諧論,局部扭轉江朝的左局,但思想宣傳系統(筆桿子)、政法和維穩系統(刀把子)、軍隊(槍桿子),仍操控於「太上皇」,胡溫特別是溫家寶的改革構想(如政改)無法啟步,《炎黃》面對來自宣傳系統的壓力。

  這幾年的亞文革,高舉毛紅旗和「敢(強)亮劍、震懾力」,強化媒體管控,《炎黃》的處境日益艱難。

  《人民日報》前副總編輯周瑞金(九十年代上海「皇甫平」成員之一),在5月號《炎黃》的文章〈意識形態工作也要改革創新〉,提到媒體與維穩的糾結:「大眾傳媒的監管者掌握著沒有邊際的權力。……當地方屢屢以維穩相要挾時,卻經常為地方利益、部門利益甚至某些無良官吏『背書』,默許地方政府間的跨省刪帖。」他認為高層的「背書」反而損害官方公信力,「黨的領導人應當尊重媒體工作者的自主性」。


  黨內改革派 思考型文人

  《炎黃》自稱「由資深的老革命家領銜創辦」。「資深的老革命家」是蕭克(1907—2008)、張愛萍(1910—2003)等第一代老紅軍(具上將軍銜),在中共黨內和軍內高幹中相對較開明,熱心支持胡耀邦平反冤獄和推行改革。

  《炎黃》的顧問、編委、主要作者,多半是改革派退休高幹,如李銳、何方、吳明瑜、李寶光、高尚全、凌雲、周瑞金等。

  此外,還有兩類改革派,第一類是有專業背景、獨立思考的知識分子精英,如法學界的江平(曾任校長)、郭道暉及杜光、資中筠、蔡霞、展江、王海光、高放、李大同、盧躍剛、袁鷹、邵燕祥、雷頤、秦暉等。

  第二類是與《炎黃》走得近的紅二代:耀邦子胡德平和德華,陶鑄女陶斯亮,徐向前子徐小岩,陸定一子陸德,馬文瑞女馬曉力,陳毅子陳小魯等。葉劍英女葉向真,亦參加一些座談會。他們在政界都已邊緣化。

  《炎黃》是體制內改革派、知識階層思考群的言論平台,其改革理念與胡耀邦、萬里、趙紫陽有親緣關係。其理想是建立真正的法治,期盼法治給人民帶來社會文明;主張黨內民主和憲政民主;批判文革和極左禍害,排拒個人崇拜。他們認為,要恢復歷史的真面目,探索歷史事件,包括毛時代的政治運動、政治冤獄和民間疾苦(如大飢荒餓死人)。
 
 註:

 1, http://www.yhcqw.com/html/yhggb/2016/717/1671720464551DJ8102136C
JHH9I447BAI19.html
 2,打議當局文革做派,《炎黃春秋》宣布停刊
 
 表1,《炎黃春秋》人脈
 

 

 

 

《炎黃春秋》人脈
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