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香港、台灣熱點 > 一國屋簷與兩制邊界 > 英女王浩浩其天 愛民猶存溫馨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英女王浩浩其天 愛民猶存溫馨
 

  英女王國葬禮在9月19日舉行。國葬前,倫敦氣溫10度(攝氏)上下,已是冬天之景,排隊等候弔唁女王的民眾,沿泰晤士河連綿8公里,等候20多小時送女王一程。
  香港的天氣炎熱(30—33度),等候入英領事館弔唁者要站立3小時以上,才能向女王行悼念禮。許多人說,這是「祖母情懷」,思念祖母之情無窮無盡。

 
丁望

原稿原題:英女王浩浩其天 愛民猶存溫馨
刊出時被改題:英女皇取態謙和 愛民猶存溫馨
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2022.9.15,A17版
上網:2022.9.21
字數:原文3,033,上網4,023

 

  關鍵詞:女王,思念,祖母情懷,懷舊,自由,法治,民間社會,經濟發展,小漁村,大都會,優雅,謙和,事頭婆,制度優勢,香港奇蹟

  相關人物: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丘吉爾,黑格爾,拜登,肖爾茨,小平,胡耀邦,趙紫陽

 
圖1,英女王(1926—2022),年邁和年輕時。The Royal Family facebook圖片。

 

  一束束白菊,一滴滴眼淚,釋出一絲絲思念之情。

  思念剛離去的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1926—2022),不忘她對港人的關愛、溫馨。

  有人說,哀思女王是「祖母情懷」,對祖母的思念無窮無盡(大意)。

  這是從電視現場採訪錄看到的場景,地點在香港、倫敦,接受採訪的多為年輕或中年的港人,也有年過70的老人。

 
圖2,年輕時英女王。The Royal Family facebook圖片。
 

  1.祖母情懷深 哀思無窮盡

  全球不同政體的政治領袖,都為女王的離去發唁電。

  美總統拜登,稱譽她是數代英國人穩定存在的力量之源;德國總理肖爾茨說,銘記她對二戰後英德和解的承諾,「德國將懷念她,尤其是她美妙的幽默」【1】。

  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重慶特派員」文〈英國女王逝世引發陸港台民間極高關注〉,提到9月9日港人到英國領事館獻花致哀,有港人稱,「女王和藹親民,通過興建醫院、提供教育等改善港人生活,讓大部分港人受惠,『我們會懷念女王』。」

  此文提到女王的新聞,持續排在9月9日微博熱榜首,突破20億人次。

  9月9日以後,香港英領事館前排隊等候弔唁者仍很多。攝氏33至36度的炎熱天氣下,在戶外排隊3小時,顯現哀思者之誠。每天弔唁者超過2000人,令人有點意外。

  不用排隊的弔唁者,則有體制內的現任和前任高官。

  在電視畫面中,有女子稱是八十後的一代,一聽到女王離去就流下眼淚。英國的中年港人,在叉燒店前接受訪問,稱女王親民、皇室成員友善。他們對女王的哀思,是「祖母情懷」,有人直言並無「戀殖情結」。

 
 圖3,香港英領使館前等候入館弔唁的民眾,致送的鮮花。UK in Hong Kong facebook圖片。
 

  2.說自由最熱 稱女王恩人

  受訪者的談話或網絡平台的留言,提得最多的是自由;表達得最直接的是懷舊、懷念過去「曾經有過的」。

  有人說,女王給港人自由空間,「帶領香港進入全球舞台成為國際名城」;有人說,女王是第一恩人,「在香港才獲得自由、法治」,看到經濟的繁榮,感受到社會現代化的腳步。

  BBC發表名記者李澄欣的專訪,提到不少港人的懷舊和感恩,說在英領事館前排隊等候弔唁者,有不少是1940年代初至1960年代初的長者(60—80多歲)。一位78歲的女士提到英治時的生活,「哽咽說……一輩子都很感恩」。文中也提到年輕人,提到大學法律系畢業的24歲男子山姆,談及祖母的「口述歷史」:

  「祖母經常憶述當年游泳來香港,入境處的人跟她說我們『事頭婆』(老闆娘)也是女人,在香港會照顧你的」。【2】

  明報的現場報道,稱排隊弔唁女王者,有人落淚說「有幸見證治下黃金時代」【3】。

 
 圖4, 1975年,女王在港督麥理浩陪同下探訪愛民(上圖),會晤公屋居民(下圖)房委會圖片。
 

  3.愛民親民 難忘事頭婆

  港人津津樂道的,是女王兩次(1975、1986)訪港的親民情景,特別是何文田愛民之訪,展現近距離接觸的親和感,看到的不是「20米警戒紅線」。上述BBC的專訪,提到愛民窮人的感受:「去屋探居民不會圍著一堆保鏢,去街市會跟賣菜佬握手」。

  許多人因此十分懷念「事頭婆」。「事頭婆」是對女王的暱稱,是含情脈脈的俗語。除了「事頭婆」的親民,女王的優雅風度,也令許多港人印象深刻。

  知識界對「曾經」的回想,則不只是「曾經的自由天堂」,還「重新分享」女王的「皇后碼頭演詞」(1975)。他們對女王的哀思,也是無盡的。名電影導演張堅庭的留言謂:「永遠的女王安息」【4】。


  4
.漁村變名城 女王讚港人

  1975年,女王在歡迎儀式的「皇后碼頭演詞」,提及「香港獨具其特殊環境及因素,經港人歷年奮鬥,發展為一現代名城,其過程可謂舉世無雙。」

  這是關乎小漁村發展為國際大都會的宏觀敘事,女王並沒有把香港的成功歸功於「皇家」及其委派的官員,而是港人的奮發圖強。

  她說:

  「港人所遭遇之困難愈甚,則其鬥志益堅、百折不撓,力爭上游於罕見之逆境之中,不苟安於圖存,尋且自力更生、銳意進取,其經濟日臻繁榮,民生日趨改善。香港之在今日得以蜚聲國際,馳譽世界者,其來有自。」

  這段話,凸顯港人面對艱險而意志堅定,且有自力救濟(自力更生)的韌力。在稱許中,女王對港人多有鼓勵之情,令人聯想唐初詩人王勃(650—675)〈滕王閣序〉言: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圖5, 1975、1986年,香港郵政局發行「英女王訪港」紀念郵票、紀念封。作者集郵收藏品。
 

  5.她淵淵其淵 對港人謙和

  女王表示讚賞港人「自強不息」精神,最後以「祝全港市民幸福愉快」結束演詞。

  通篇令人感受到謙和之誠、平易近人之情。有人想起謙虛、平和的「事頭婆」,與夥計同坐一席吃年夜飯,多言夥計勤奮協力而不自吹居功。

  從「皇后碼頭演詞」,到女王一生的經歷特別是對承諾的誠信去觀察,女王對小漁村變大都會持謙和取態,顯現其視野之廣、胸襟之寬。借用儒家經典《中庸》,這就是「淵淵其淵,浩浩其天」;故能「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在英國政體中,女王是虛君,只是象徵性的最高管治者,但她的政治理念、包容和胸襟,對政壇有潛而默化的影響。

  小漁村變大都會,一池死水變一潭活水,無疑有女王的「知天地之化育」。這正是許多港人哀思女王、懷念「曾經」的事物之因。

 
圖6,1986年,女王訪北京會晤小平。北京官方檔案圖片。
 

  6.五制度優勢 創香港奇蹟

  小漁村變大都會,是社會現代化歷程的奇蹟,即「香港奇蹟」。

  「香港奇蹟」背後的制度優勢(或曰香港經驗)是什麼,值得深入、理性探索。本欄曾述評五大制度優勢,現在的伸延解讀,則把制度優勢歸納為五個關鍵詞:自由、法治、市場、廉政、民間社會。

  在英治時代,香港有自由沒有民主。在特殊的社會背景下,許多港人的「社會選項」,以自由和溫飽為首位;對於民主的「迫切性」,遠不及自由、法治和經濟發展。

  自由的意涵,是人為自主的個體,不是任意擺布的工具;人享有「免於恐懼的自由」,包括言論、思想、新聞、出版、創作、宗教、結社的自由和人身自由、出入境自由等。

  自由權的享有與保障,關乎官民的良性互動【5】。一方面,民眾尊重法律的規範、規則的約束,和平、理性、有序【6】,是自由的秩序文化不可或缺要素;另方面,官方依法執法,尊重程序公義,不違法使用暴力或濫用暴力,避免侵害民眾的法定自由權包括人權【7】。

  法治,是指良法、善制的文明治理。建立法律和司法的規範、約束,包含司法獨立、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及罪與非罪由法院依法裁決、無罪推定等原則。

  市場,指完全的市場經濟體系,包含開放市場、公平競爭和透明化原則。

  廉政,指行政中立(本欄不稱政治中立)、有效率的公務員體制;以不受政治干預、嚴格執法的廉政體系,確保公務員的廉潔,把貪污舞弊減至最低程度。


  7.有民間社會 激活一潭水

  民間社會(市民社會、公民社會),指政府與家庭之間的第三社會空間。

  德國哲學大師黑格爾(1770—1831)的《法哲學原理》(又名《自然法和國家學綱要》),稱民間社會是處於國家和家庭之間的「差別階段」,成為市民(公民)維護個體利益的「中介體」。

  香港的民間社會,包括自主運行的專業、職業、宗教、慈善、社工、環保、青年等類的民間團體,自主的民間傳媒等;這些團體形成監察政府和社會、援助弱勢群體、關懷不同族群訴求的民間力量,有助於促進官民對話溝通,亦可能創造或提升社會和諧的秩序文化。

  民間社會的存在,不僅讓香港更有「一潭活水」的動力,也有助於對大陸民眾的救災、扶貧、助學。在1990年代的華東大水災、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港人的救災捐款最多;港人對農村扶貧、捐助興建「希望小學」,也頗為熱心。


  8.創香港奇蹟 涉三大因素

  香港的五大制度優勢,是歷史進程中抹不掉的「存在」。這種優勢,與英國的傳統政治文化、社會現代化有關。

  曾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1874—1965),論述英國傳統政治文化時,強調了四大原則:崇尚自由、恪守法治、保障私產、重視議會。前三大原則,早已成為「香港精神」,是創造「香港奇蹟」的大動力。

  五大制度優勢形成的相關因素,本欄解讀為三大項。

  一,管治者的管治理念和能力;
  二,港人的共同努力;
  三,中國大陸與香港的經貿互動,促成兩地的良性循環:一方面,香港成為中國大陸發展經濟走向全球的「窗口」,大陸貨物的轉口中心;另方面,香港增強了商品供應鏈的韌力,獲得相對價格較低的農產品供應。

  「九七」後,英國和女王不再是香港的管治者,但五大制度優勢仍應珍視。當然,制度優勢與社會弊端交纏也應正視,後者指貧富懸殊、醫療和公共房屋保障不足等。


  9.一國屋簷下 有兩制邊界

  「九七」後的「一國兩制」,或可通俗解說為「一國屋簷+兩制邊界」。

  前者指一國的主權地位和相關的權力(外事、國防、釋法、任免權等)。

  後者指一國主權下的兩制邊界,香港特區依法保障居民的「權利和自由」(基本法第4條),「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5條),「保護私有財產權」(6條),「香港原有法律」除牴觸基本法外「予以保留」(8條),香港居民享有言論、新聞等自由(27至39條)。

  基本法確定的兩制邊界,大致涵蓋五大制度優勢的內涵,珍視或保留香港的「原樣」,並不危害中國大陸的社會主義制度,更非英國管治的延續。小平和曾任總書記的胡耀邦、趙紫陽都說過,促進社會進步和文明的歷史經驗,都應該借鑑。

 

 

 1,德國之聲2022.9.9。
 2,BBC, 2022.9.13。
 3,明報網2022.9.13。
 4,RFI, 2022.9.9。
 5,正視公地悲劇 思索換地轉場
 6,非理派不合作 大塞車大折騰
 7,元朗白色恐怖 乘客孕婦被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