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香港、台灣熱點 > 公共治理與民間抗爭 > 車公勸官莫逞強 貼地有效解民困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車公勸官莫逞強 貼地有效解民困
 

  2月10日以來,本港疫症確診人數噴井式上升,民間彌漫憂慮之情。官方抗疫策略舉棋不定、醫護人手和床位緊缺、資訊發布時有混亂之弊、對強檢的老人照料不足,引起市民議論。有人聯想到春節時的車公廟38號籤…

 
丁望

原題:38籤勸善說禍福 緩解民困勿逞強
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2022.2.10,A17版
上網:2022.2.19
字數:原文1,888,上網2,486

 
  關鍵詞:38號籤,猜想空間,伸延解讀,宏觀敘事,貼地,願景,禍福,天理,宜居生態

  引述歷史典籍、詩詞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左傳.魯襄公二十三年)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論語.八佾)
  成功,則天也。(孟子.梁惠王,下)
  以和致和,獲天助也。(漢書.楚元王傳)
  福禍無門,吉凶由己,惟人所召。(貞觀政要)
  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唐太宗:守歲)
 
 圖1,2月10日以來,本港疫情極度惡化,連醫院急診部門亦缺人手、病床。網絡截圖。
 

  唐太宗(599—649)詩云:「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守歲)。對於民眾而言,冬去春來,寒消暖至,恰是送舊迎新的願景。

  2月2日大年初二,沙田車公廟的38號、4號籤,勸官莫逞英豪、思索禍與福的辯證關係(是自召或自謀),盡心於構建和諧社會,著力於抗疫與解民困。這樣的勸善,或正是許多港人的新年願景。

  本文試析兩支籤文,就當代社會的治理(governance),伸延解讀儒家經典的相關理念,地方官的「宏觀敘事」與民意的距離。


  1.車公38籤 勸官去媚灶

  寺廟籤文多半模稜兩可,留下不同的「猜想空間」。有的籤文具預警性,有的則是「溫馨提示」。有人說不可信,有的則說權且聽聽。

  本欄認為,籤文多為勸善、避禍之言,如比較社會現實發現有「似曾相識」之處,則可思索勸善的意涵、社會治理可參照之處。

  近兩三年的籤文,有現實生活的某些圖象【1】,有的則與民眾願景吻合,故引起社會關注。

  為香港求得的38號籤,籤文如下:

  「人扳高處求真果,我向低邊拾芥薑。媚奧不如去媚灶,莫教涉獵逞英豪。」

  「媚奧不如去媚灶」之典,是儒家經典《論語.八佾》:「與其媚於奧,寧媚於(讀音「灶」)」。

  「奧」指房屋之內西南角的神,「」指做飯煮食處之神,現在稱為灶君或灶神。

  有人問孔子:「與其巴結西南角的神,寧可巴結灶君(按:其因或是民以食為天)?」孔子答:「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論語原文,意謂「未必對,如果得罪上天,祈禱求福也沒用」)。

 
圖2, 車公廟38號、4號籤籤文。
 

  2.提宏偉工程 不如先解困

  籤文的前兩句,可按字面去通俗解釋:有人攀越高處謀取高端的果實(或曰權勢),我卻撿拾(吃)低端的芥菜和薑。

  如從權勢「經營」層面去伸延解讀,籤文的意涵或是:有人往上高攀飛黃騰達(或解:有人以「宏觀敘事」姿態,提出什麼「偉大工程」或移送殺人疑犯立法項目,並預期獲支持〔求真果〕),我卻面對現實著力緩解民困。

  後兩句或可伸延解讀為:與其獻媚於西南角的神,不如消除獻媚的心態(去媚灶);莫強說經驗豐富(涉獵廣),切勿逞英豪。

  這是勸善之言,勸官不要沉迷於脫離現實的「宏偉計劃」,不如多接近「低端人口」,了解弱勢群體疾苦,貼地為民服務,急民眾之所急,此即孟子說的「民事不可緩也」。

  就應對全球性瘟疫而言,重中之重應是本港疫情的緩和,而非與鄰近地區的通關。在疫情仍嚴重之下關於通關的「宏偉敘事」,是脫離實際的空談。在抗疫中,民眾配合官方強制舉措,有體諒之情,但官方時有發布訊息不足或朝令夕改之弊,人手短缺和病床不足之困,難免引起民怨。


  3
.禍害不空生 惟人之所召

  38號籤的解語,曰:「凡事守舊」,或可伸延解讀為守護「一國兩制」邊界,既尊重「一國」主權地位和相關的權利,也保持香港原有的制度、生活方式不變,特別是基本法明文規定的法治和自由(新聞、言論、思想、人身自由和出入境自由等),能守護而「不走樣」。

  為沙田求得的4號籤,籤文是:

  「福無私與皆天賜,禍不空生自有招。一片婆心能積善,自然福長禍潛消。」
禍與福的辯證關係,典出自《左傳》:「禍福無門,惟人自召」(魯襄公二十三年)。記述唐太宗言行的《貞觀政要》,引伸《左傳》的話:「福禍無門,吉凶由己,惟人所召。」


  4.不可違天理 公權受制約

  籤文說福由天賜,禍為自招(召)。關乎儒家的「天人合一」觀。

  儒家經典中的天,是理性、公義、向善的人格化;天監察官民的行為,向善、積善者得福;天既約束公權,亦提示民眾向善避禍。

  多年前,本人發表〈天蒼蒼分三類 水滔滔思天道〉一文【2】,把天的涵義分為三類:

  一是天空,自然景觀、自然現象;
  二是神話中的天堂;
  三是「古代君王、政治家、諫臣、文人附加意涵的天,這是他們對自然現象與政事交錯的詮釋;天超越自然原型,成為有意志力、能影響人類的神秘力量。」

  拙文論及天的規範、約束:

  「上天既然有善惡邊界,又能監觀四方,敬畏上天、遵循天道,便成為執政者的行為規範,故孔子曰: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論語.八佾),孟子說:成功,則天也(孟子.梁惠王,下);西漢皇族、諫臣劉向謂:以和致和,獲天助也(漢書.楚元王傳)」。


  5.重宜居生態 思自由空間

  西方學者論社會治理、公共選擇,注重決策、行政管理的正當性和民意認受性。

  丹尼斯.繆勒(Dennis C. Mueller)的《公共選擇理論》第3版(Public Choice III),論析民眾的自由權與衡量「經濟績效」的標準,涉及自由、民主的程度:「生活在一個可以自由閱讀其所選讀物的國家,會使人們感覺到比生活在缺乏這種自由的國家更幸福得多。」

  社會治理中的解民困,不只是緩和疫情、緩解失業和貧窮或「公共品」(如醫療的公共資源)不足,還在於公民自由、民間社會的空間是否壓縮,官方施政認受性是否轉弱,後者也是「困」,宜解不宜結。

  民眾並非只關心早茶和晚飯,也不以為馬照跑、舞照跳就是「不走樣」。

  除了溫飽之外,許多人更關注社會生態的素質,諸如前面提到的自由空間,還有子女教育前景、平等競爭機制、民間傳媒和NGO的生存壓力等,都在「宜居」與否的考量。這都關乎個人有無或高低的「幸福感」。

  有社會學榮休教授提及退學潮、移民潮、退職潮(按:還有傳媒專欄的停筆),涉及中產階層、專業人士的選擇和人才外流。這是應正視和思索的社會糾結。

 

 

 1,
車公籤勸港官 堆柴不能息火
 2,天蒼蒼分三類 水滔滔思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