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經濟 > 經濟數據述評 > 急來三孩政策 躺平族未想娃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急來三孩政策 躺平族未想娃
 

  在適齡生育群(20—35歲),實施不久的「開放二孩」政策還未「完全消化」,突然來了「三孩政策」。許多人表示,生二孩都感到吃力,哪能生三孩?富有階層則歡迎放寬生育限額。

 
丁望

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2021.6.5,A18版
上網:2021.6.15
字數:原文1,888,上網2,388

 

  關鍵詞人口,三孩政策,生娃,成本,適齡生育者,躺平族,月光族,總和生育率,經濟負擔,富有階層,新一代

 
 圖1,北京媒體《新京報》刊出的三孩政策宣傳畫。該報發表不少關於人口話題的調查報道。
 

  第7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人口的自然增長率持續下降【1】,老齡人口持續上升。官方調整生育限額。

  急促而來的三孩政策,是放寬生育限制、應對出生率下降的好事。

  不少適齡(20—35歲)生育者卻表示,生一娃或二娃都還未想好,想不到三孩;躺平族(或稱躺平人)則說,月光人(工資月月光)討不起老婆,還想不到生娃。


  1
.躺平懶洋洋 生育不起勁

  躺平或躺平族,是5月突然紅起來的網絡術語。我的解讀是:泛指懶洋洋、不起勁的族群。其人生觀,是「三不」和「四低」,與老一代的「奮鬥派」大異其趣。

  「三不」是:不介入,不作為亦無可作為,也不胡鬧。

  「四低」是:過低欲望、低消費、低流動、低聲音(勿張揚)的簡樸生活。

  有人勸說「四莫」:「莫買房、莫買車、莫結婚、莫生娃」。

  這是面對博弈激烈社會壓力的自我減壓,尋求相對比較平靜的自我空間。

  新一代(1980年代、1990年代、00年代)是適齡生育者,而躺平的理念在這一代流傳,兩者互有影響。適齡生育者未必是躺平族,少生娃或不生娃的取向卻與躺平族相似。


  2
.二孩都嫌多 三孩難接受

  據官方通訊社的抽樣調查(5月底),對於「三孩生育政策來了你準備好了嗎?」的提問,2.6萬答卷中有2.4萬選「完全不考慮(三孩)」,佔92%;很少人選擇「準備好了、迫不及待」,或「已提上日程」【2】。調查結果大出「官意」之料,微博數據很快被刪除。

  北京體制內的《新京報》,發表的調查報道沒有問卷數據,但受訪者的回答多半說不打算生二胎,有的說「養一個都難養二個壓力更大」【3】。

  言下之意,生三孩的假定,與現實脫節。

  新一代生育意欲低,是全球的人口趨勢。據聯合國的數據,總和生育率(TFR, total fertility rate)下降,是大多數國家(特別是人均GDP較高的發達國家)的人口趨勢,最低的南韓只有1.1,台灣、新加坡、香港都有接近或跌破1.1之勢,官方「刺激生育」的難度會加大。

 
圖2, 一孩政策時的官方宣傳畫。網絡圖片。
 

  3.生育率1.3 不易大提升

  5月31日,國務院衛生健康委員會發言人提供生育意願下降趨勢的數據:登記結婚數,從2013年超過1300萬對,下降至2020年的略過800萬對,降幅40%;在適齡生育群中,1990年後的期待生育數是1.66【4】。

  2020年的平均生育數(即TFR)是1.3。

  在北上廣深人口密集城市,不管是躺平族還是普通的育齡婦女,都沒有刻意疏離官方的人口政策。對三個孩子的「政策生育率」偏冷,主要是經濟的因素。

  2014年,官方實施「單獨二孩」政策(夫婦中之一係獨生可生二孩),出生率上升;2016年出台「全面二孩」政策,生育率亦略有提升;但後來是持續下降之勢。2021年的總和生育率,可能降至1.1上下,與「政策生育率」3.0相差太大。


  4
.三大成本高 生娃意欲低

  差距大的背後,是經濟負擔的壓力太大。衛健委透露:「全面二孩」政策後,許多人「想生不敢生」,涉及三大原因:「經濟負擔重」75%,「沒人帶孩子」43%,「女職工育後工資下降」34%【5】。

  所謂經濟負擔重,5月15日刊於信報〈思維漫步〉專欄拙文〈出生持續減少 月光族不想娃〉歸納為三大成本(婚嫁成本、養育成本、教育成本)太高【6】。

  《新京報》的調查報道,引述受訪者的感受:二孩政策出台後,「也想再要一個,但條件不允許。……養孩子太費錢,400塊錢一罐的奶粉,兩星期得吃三罐。」【7】

  《新京報》引述北大人口專家的談話:「一些政策之所以最終低於預期,……與老百姓的接受程度有關。大家認為生不起、養不起。所以開放生育政策……要把配套措施做好。

 
圖3,洋奶粉太貴,生娃的負擔重。本網圖片。
 

  5.託嬰上學難 生娃有顧慮

  「開放二孩」時,官方有配套措施出台;這次的三孩政策,也即將出台配套措施,都寄以「催谷生育」的期望。但是,有的項目未必顧及民眾之所急,有的或因地方官執行不力而「空轉」,無法達致「政策落地」之效。

  例如,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後,用戶戒心很大,透過香港購入外國(荷蘭、澳洲)奶粉,費錢費時。官方如下決心確保奶粉安全,提供價格廉宜、民眾接受的嬰童奶粉,將大大減低用戶負擔,或有利實現「政策生育率」。

  再如,託嬰服務和幼兒教育,也是急民眾之急的「項目」。據衛健委數據,0—3歲入託率只有4%【8】,暴露設施遠未能滿足社會需求。

  不少新一代想生娃,得安排原居鄉下的父母或親戚進城帶孩子,在城鄉二元結構之下,戶口遷移仍困難,老人進城沒有正式的市民身份,無社會醫療保障,這就影響了生育的意欲。

  至於幼兒園收費太貴,農民工仍常被拖欠工資、隨遷子女不能上當地官校,上億農村留守兒童的困境,拐賣兒童、婦女未遏制,亦是急須消除的、長期存在的社會糾結。

  對於放寬生育限制、擴大選擇空間,普通平民家庭雖歡迎卻無「熱烈回應」,是權衡了成本與負擔能力的「不對稱」,即使想多一個娃,也因負擔不起而「不敢要」。


  6
.富有者多生 三個不在乎

  真正有「熱反應」的,是富有階層。他們有的是錢和用錢取得的人力資源(如奶媽和家庭傭工)。

  他們有「三個不在乎」:不在乎三大成本,不在乎官方是否有支撐措施出台或落實,更不在乎官方能否為生娃提供財政支付的「公共品」。

  三孩政策的主要「落地」點,或是有經濟實力、人脈寬廣、生育意欲高的富有階層。這將減低官方的行政支撐成本,更可能催化「先富起來的人多生娃」的社會現象。

 

 註:

 1,丁望:〈出生持續減少 月光族不想娃〉
 2,VOA 2021.6.1。
 3,新京報網(北京)2021.5.31。
 4,〈優化生育政策,改善人口結構〉,人民日報2021.6.1,2版。
 5,澎湃網(上海)2021.6.1,11:42。
 6,丁望:〈生育意欲下降 百萬獎得啖笑〉
 7,同2。
 8,財新網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