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經濟 > 經濟數據述評 > 出生持續減少 月光族不想娃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出生持續減少 月光族不想娃
 

  北京剛公布的第7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現出生率持續下降,2020年生育數約1200萬,為近幾年新低點。生育意欲低,關乎婚嫁成本、養育成本、教育成本太高,不少「月光族」不想生娃,也無力養娃。

 
丁望

原題:出生持續減少 光棍或娶越女
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2021.5.15,A14版
上網:2021.5.18
字數:原文1,888,上網3,939

 

  關鍵詞人口,普查,出生,減少,陽盛陰衰,光棍,月光族,啃老,婚嫁成本,生育意欲,二元結構

 
圖1,官方宣傳畫提倡生兩胎。網絡圖片。
 

  1.陽盛陰衰下 光棍想越女

  第7次人口普查的數據(表),延遲於5月11日由國務院統計局公布。主要的數據是:人口總數14.11億人(2019年14億),10年的年均增長率0.53%,比上一個10年(2000—2010,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的年均0.57%,下降了0.04%,保持低增長之勢。

  生育意欲低,造成出生人口連年下降。2020年出生數1200萬,比2019年下降18%(265萬人),與2016年的1800萬比較,差距更大。

  男女人口不平衡:男佔51.2%,女佔48.8%,仍是陽盛陰衰之勢。香港的男女比例,恰恰相反,是陰盛陽衰:男45.7%,女54.3%【1】。

  按人口普查數據,陸男比陸女多近3500萬,此數據引起「撮合」男女的種種猜想。國務院統計局發言人5月17日稱,數據是包含各年齡層,其20—40歲適齡生育群,女少於男1700多萬,女與男之比是100:109【2】。

  有區域論者說,香港如加強與大灣區的「融合」,港剩女或可嫁到大灣區。

  現實卻是:陸男光棍求偶,傾向於東南亞剩女,如越(南)女、緬(甸)女,因婚嫁成本較低,且已有商人的「規模化產業鏈」;港剩女則習慣了香港的生活方式,未必會「情繫」大灣區,願意「遠嫁」者諒不多。

 
表1,第7次人口普查(2020)主要數據
 

  2.城鄉差距大 實城鎮化45%

  在2015年宣布停止一胎化後,生育率一度上升,接著是下降之勢。一方面,是生育數量減少;另方面,是60歲以上的老人持續增加。與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的數據比較,2020年,老人上升5.4%;0—14歲,上升1.35%;15—59歲的少年和勞動力人口,下降6.8%。

  三個年齡層的比例是:14歲以下18%,15—59歲63.3%,老人18.7%(其中65歲以上13.5%)。

  數據顯示,未來的勞動力可能偏緊,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壓力增加,「人口紅利」早已消失。

  城鎮與鄉村的人口比例,約近64%和36%(2019年分別61%、39%)【3】。這是按常住人口計算的城鎮化程度(64%),是一項「虛指標」,實際的城鎮化指標約45%(2019年44%)。

  已在城鎮常住的「鄉下人」,並沒有真正的市民身份。只有取得城鎮戶口者,才有市民身份,享有市民的社會福利待遇。

  數據顯示城鎮化有進展,但「鄉下人」的身份轉變仍緩慢。蘇聯計劃經濟(命令經濟)造成的城市二元結構模式,仍需持續努力去緩解,城鄉的「身份平等」之路仍然漫長。

 
圖2, 生二胎的鄉村牆頭標語和官方派發的宣傳畫。網絡圖片。
 

  3.東西不一樣 人往高處走

  人口分布的地區差距頗大。東部約佔40%,中部26%,西部27%,東北7%。

  東部,指自華北河北省到華南廣東省的沿海省、直轄市。

  中部,指中部內陸的6省:華中的河南、湖南、湖北,華東的江西、安徽,華北的山西。

  西部,指位於西北部、西南部的省份,含橫跨西北、華北、東北的內蒙古。

  東北,指位於東北部的老工業區遼寧、吉林、黑龍江3省及內蒙古的東北部地區。

  相對而言,東部是經濟發達地帶,中部和東北為發展中地帶,西部是經濟欠發達地帶。

  人口的分布,向經濟較強的省份傾斜:人往高處走。

  2020年的5個人口大省,居首位的廣東(1.2億)、第2位的山東(1億)、第4位的江蘇,均為東部省份;居第3位的河南(近1億)、第5位的四川,則分別為中部、西部省份。

  東部的人均GDP、可支配收入、教育程度較高。一些省、直轄市的人均GDP(2020),已超過2萬美元(紅中略過1萬美元,仍低於全球平均數1.1萬美元)。


  4.東北三個省
資源枯竭型

  東北三省的人口,持續呈下降之勢,與10年前(2010)比較,佔總人口的比例約下降1.2%,早低於全大陸的平均數。

  東北原是礦產資源(煤、鐵、石油)豐富、工業發達的地區。1950年代,蘇聯援助的165項重點工程項目,大都安排在東北。哈爾濱、長春、瀋陽、大連和大慶等,都是亮麗的老牌重工業城市或新興能源城(大慶)。1980年代對外開放以來,東部沿海以地緣優勢加速發展,東北則一直處於滯後狀態。

  東北的人口下降,關乎宏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空間萎縮。東北原是重化工業老區,長期依賴自然資源(煤、鐵)的大量消耗、環境的嚴重污染,去維持GDP的高增長。隨著自然資源的枯竭和破壞(森林大火和樹木濫伐),鞍山、本溪、撫順等資源枯竭型城市,都面對產業轉型的困難。

  10多年前,國務院就提出「振興東北」部署。2009年9月,溫家寶總理簽發〈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俗稱「東北28條」)【4】下達扶持東北產業轉型的行政措施。2014年8月,李克強總理簽發「國發〔2014〕28號」文件,闡述「振興東北」的「若干重大政策」(俗稱「東北35條」)。但是,效益並不顯著。

  東北三省的對外開放、吸納外資的成效,亦遠不及東部、中部,城鎮就業空間大受壓縮,形成勞動力「南下潮」,生育意欲低。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人口學專家、《大國空巢》一書作者易富賢指出,東北三省的育齡人口平均生育率,由1981年的1.89%,下降至2000年的0.9%,2015年的0.56%,早低於全大陸的平均數【5】。


  5.嫁妝老加碼 三大成本增

  2015年停止一胎化以來,官方鼓勵生二胎。2019年,國務院下達紅頭文件,傳達「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

  但是,適齡生育者的反應偏冷。據人口普查的數據,過去10年的平均生育數只有1.3個,與原來「期待生育」的1.8個有距離,顯現生育的意欲低。

  結婚晚、生育意欲低的社會因素,本人的解讀是關乎三大成本:婚嫁成本、養育成本、教育成本。

  1980年代以來,城鄉居民的生活頗有改善,婚嫁也講究起來,成家立室的資源成本,如買屋或租房的開支大幅上漲,對普通藍領、白領的壓力不小。

  社會上炫富、攀比的風氣日盛,更加劇婚嫁成本的上升。不少家庭把婚嫁商品化,嫁妝不斷加碼,年輕人視為婚嫁的「攔路虎」。


  6.月光族啃老
 難籌足聘金

  結婚後的小孩養育成本、教育成本,亦大幅增高,高至與工資收入「不相稱」。而官方或社會企業的育、託服務等仍滯後,亦使婚嫁的後顧之慮難以消除。

  生育意欲低的另一社會因素,是就業者的大多數,工資收入並不高,離真正「富起來」還比較遠。

  2020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城鎮和鄉村是月均2300元(人民幣),其中鄉村是1267元,貧困地區則約有1140元【6】。大約6成人的月均收入在千元上下,是僅堪糊口的「月光族」(工資月月花光)。有的更是「啃老族」,靠父母「支援一點度日子」。哪有剩餘的錢,準備婚嫁、生育?

  胡溫新政時(2003.3—2013.3)有「和諧說」,但一胎化的控制仍很嚴。不過,地方官有時引民間順口溜開開玩笑「和諧」一下,觸動婚嫁、生育之難:

  「生不起,剖腹一刀五千起;
   讀不起,選個學校三萬起;
   住不起,一萬多元一平米;
   想不起,沒房沒車誰跟你;
   病不起,藥費讓人脫層皮。」【7】

  這是13年前就流傳的順口溜,但「溜」出的難處至今仍在,有的價碼還高了。

  蘇寧金融研究院消費金融研究中心不久前發表研究報告,稱「養娃成本」以北、上、廣、深最高,在200萬元以上,排名第10位的長春(東北吉林省會)也在120萬元以上【8】。對月入千元的「月光族」來說,這是天文數字。

 
 圖3,多年前,強制一胎化時,鄉村的宣傳標語是:「寧可血流成河,不准超生一個」;現在,標語中的「超生」被改為「少生」。網絡圖片。
 

  7.人生派觀念 不做螺絲釘

  還有一個社會因素,是經濟學教授、人口專家沒有「發現」或關注的:新一代(1980年代、1990年代後)的人生觀,與老一代的差異較大。

  差異之一,是「從前派」與「現在派」即螺絲釘派與人生派的觀念。

  不少老一代傾向於「從前」。在傳統政治教育影響下,聽從「集體主義」螺絲釘之說:每個人都是一部大機器的螺絲釘,必須像「從前」一樣服從政治需要,「叫做什麼就做什麼」。

  不少有思考力的新一代,是注重個人自由和享受人生的「現在派」。不以為個人只是螺絲釘、馴服工具。

  他們認為,從「現在」開始,不應盲從擺布民眾的口號,個人應有把握人生的選擇權,即自主決定權,包含決定是否婚嫁、生育。而非叫生一胎就獨生一孩,號召多生就來3個娃娃。

  公權一方大可以理性倡議、物質鼓勵方式,勸告年輕人適時婚嫁、生育,但不應像推行一胎化,以強制甚至暴力、重罰方式壓服民眾。強制手段不利於優生,也損害人的尊嚴,這是人口學的起碼常識。

  人是自主、有「自我」的「個體」,不一定是「集體主義」下沒有選擇權的螺絲釘;人不是任由擺布的馴服工具,而是人生之路決定者,不為婚嫁背下重重的包袱、不在強制壓力下絕育或生育。當然,有人願意做螺絲釘、放棄自主權,這也是應尊重的意向。

 

 註:

 1,據《香港統計數字一覽》(香港特區政府,2021)之數據。
 2,
澎湃網2021.5.17,11:09。
 3,據國務院統計公報(2019),人民日報2020.2.28,5—7版。
 4,www.aisixiang.com/data/30852-2.html
 
5, VOA 2021.5.11。
 6,據國務院統計公報(2020),人民日報2021.3.1,10版。
 7,新華月報(天下版)2008年6月號,5頁。
 8,同5。

 

 

 

 

 

第7次人口普查(2020)
主要數據
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