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歷史脈絡 察政策偏失
自然生態體系脆弱,生態失衡帶來自然災害,有特定歷史的沉澱。
英國學者舒伯特.藍姆(Hubert Lamb, 1913—1997)是氣候史專家,他在1982年出版的《氣候、歷史與近代社會》(Climate, History and the Modern World),論析氣候變遷與歷史的關係,涉及政局、政策的影響。
就近代、當代而言,執政者的政治理念、政策與自然生態的保護或破壞息息相關,或是良性互動,或是惡性循環;自然生態體系的脆弱或惡化,包含歷史進程中的沉澱。
文革後的中南海大家長小平說,1957—1977年是「左的20年」。事實是:1957年前就有極左的政策、政治運動和「左禍」。近20年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有毛朝的歷史沉澱,也有毛朝後重複「左」的錯誤之失。
毛朝的經濟增長、經濟政策和政治運動的推行,大都有違背常識、科學之弊,缺乏持續維護自然生態平衡的施政理念和有效舉措。
以糧為綱,向山林、湖泊爭地和「農業學大寨」,是毛農業政策的「內核」。砍樹墾荒和填湖造田,到處開梯田的「農業學大寨」,「大躍進」時(1958—1960)的「土法上馬,全民煉鋼」,大肆砍樹燒鐵鍋、鐵窗「煉鋼」,破壞了森林生態,加劇水土流失,泥石流、沙塵暴頻仍。
50年代,毛下令「除四害」,把益鳥麻雀列入「四害」之一,展開疲勞轟炸的「大圍剿」。麻雀大量死亡,樹木、農田的蟲害大增【註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