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文藝與歷史文化 > 新文學研究 > 曾被魯迅圍攻 黃震遐獲翻案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曾被魯迅圍攻 黃震遐獲翻案(上)
——作家和戰略學家黃震遐系列 之一
 
丁望

原題:兩岸說黃震遐 抗日戰地名記,成都學者慎視 再發現黃震遐
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2015.7.30、2015.8.6,A14、A18版
上網:2015.9.8
字數:原文1,888+1,888,上網3,600+2,000

 

  關鍵詞:抗日戰爭,戰地記者,大晚報,一二八淞滬抗戰(1932),武漢二一八空戰(1938),新文學史,民族主義文學,無產階級文學,圍攻,翻案,戰史,南來文化人,作家,戰略專家

  相關人物:黃震遐,魯迅,瞿秋白,曾虛白,蔣堅忍,徐志摩,張若谷,拔都(成吉思汗孫)

  評介作品:黃人之血(詩劇),隴海線上(中篇小說),大上海的毀滅(長篇小說)

 
圖1, 《黃震遐先生紀念文選》封面,圖中人為黃震遐先生暨夫人沙千夢女士。

 

 《中庸》謂:「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評論當今的時事或研究歷史,無疑要擴大視野,避免「未睹」或「未聞」;更要尊重事實,勿因政治偏見而「耳目失常」,如《荀子.解蔽》言:「白黑在前而目不見,雷鼓在側而耳不聞。」

  研究「五四」以來的新文學史,應以「全景視角」比較相關的文獻,跳出北京官方出版物的老框框,去發現被掩蓋的史實,並獨立思考。


  跳出老框框 發現黃震遐

  略涉獵中國新文學史的人都了解,三十年代有民族主義文學與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論戰,黃震遐(1910—1974,廣東南海/上海/香港)【註1】因參與鼓吹民族主義文學,發表詩劇《黃人之血》、小說《大上海的毀滅》和《隴海線上》等,遭到魯迅(1881—1936)和中共中央早期要人瞿秋白(1899—1935)圍攻、極左派抹黑。北京官方於五、六十年代審查出版的新文學史(王瑤、劉綬松等著),把他和徐訏(1908—1980)等列為「批判對象」。

  近幾年,北京、上海、成都等地一批大學教授,審視抗戰史和三、四十年代文學,對黃震遐、徐訏等重新評價,一些舊作得以重印,或成為碩士、博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研究題材。這是文學界、高教界的「重新發現」現象。

  「重新發現」黃震遐的意涵,一是翻越「歷史的柏林圍牆」,再現民族主義文學與無產階級文學大論戰的歷史場景;二是重新評價被魯迅、瞿秋白等猛批的民族主義文學代表作品:黃震遐的《黃人之血》(詩劇)、《大上海的毀滅》和《隴海線上》(長、中篇小說),對民族主義文學思潮翻案,改變「魯迅和左聯說的話都對」的極左教條。


  黃震遐、徐訏之獲小範圍內的重新評價,對過去的「批判」予以翻案,又與大陸學者研究香港的「南來文化人」有關。

  狹義的「南來文化人」,是指在國共內戰期間(1946—1949)和五十年代初(1950—1952),由大陸轉到香港的文化人,如教育界的錢穆、唐君毅、羅香林、李璜,文學界的黃震遐和夫人沙千夢、徐訏、劉以鬯、姚克、張愛玲,電影和藝術界的白光、陳蝶衣、熊式一、朱旭華,宋淇等。

  大陸的學者有「重新發現」的探索情結,想翻越「歷史的柏林圍牆」,多了解歷史真相,並「發現」曾被迴避(或醜化)的文學作品、文藝思潮。黃氏之成為「重新發現」的新話題,與抗戰史的關係較大,這是與其他「南來文化人」不同之處。


  詩歌和散文 上海唯美派

  黃震遐是詩人、作家、新聞出版工作者和戰史專家、戰略學家。

  他的一生,可分為兩個時期,一是「青年黃震遐」(1927—1949,17—39歲,上海/杭州/西安/迪化),二是「壯年黃震遐」(1950—1974,40-64歲,香港)。

  第一時期的前6年(1927—1933,17—23歲),或可稱為文藝青年時段,前面提到的三代表作,均發表於30年代初。1933年後,他的寫作主力,轉到歷史、戰略和「新疆問題」的論析。

  1927—1933,黃氏在上海從事文學創作,最初以發表詩和散文作品為主,後來發表了很多報道文學。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作品有浪漫主義色彩;近幾年被上海等地的文學研究者列入海派浪漫主義作品,又稱具海派都市風情作品。

  黃氏的詩和散文,與張若谷、邵洵美、李金髮、章衣萍、林徽音的作品一樣,被稱為有唯美主義傾向,著墨於社會文明的情調和人性美。他們又都喜歡以咖啡為題材,描述咖啡館的浪漫場景、由咖啡引發的遐想。咖啡題材,成為海派浪漫主義作品的一個標誌。


  在上海大報《申報》的副刊〈藝術界〉,有「咖啡室」專欄【註2】。張若谷發表了〈咖啡〉(1927)、〈從郁達夫說到咖啡店一女侍〉(1928)、〈巴黎咖啡店〉(譯,1928);黃震遐發表了〈我們底上海〉(1928)、〈霞飛路上的咖啡店〉(1929)。

  「咖啡風」之興起,有人說是「老上海」張若谷和早年留法的李金髮帶入的,張若谷著有《異國情調》一書,描述法國等地的咖啡座風情。事實是:黃震遐也是「咖啡風」的帶入者,他的少年在香港度過,常隨母親進出高級咖啡館,早有品嘗咖啡風味、在咖啡座中思索的經驗。

  這一批年輕的詩人、散文作家,雖抒發浪漫情懷,也時會筆觸時局,抒發憂國憂民之情。1929年5月在上海創刊的《草野》(先是報紙型雜誌,後改為8開式週刊),主要作者是黃震遐、張若谷、邵洵美、巴金、王西彥、郭蘭馨、傅彥長、湯增歇(七十年代曾任香港時報總編輯)等。黃氏發表抒情詩〈從上海的夢裏醒轉來〉、〈勿忘我〉(1931)等。

  〈從上海的夢裏醒轉來〉寫小夥子的紙醉金迷,更有關懷國難的呼喚:莊嚴的聲浪在空中告訴了我/雄偉的臂膀在遠方招請著我/枕邊震盪著祖國的哀歌/我望見了神州的大陸,金色的黃河!

  在《前鋒月刊》(1931),黃氏也發表了不少詩,如〈琴與劍〉、〈西班牙〉、〈海的頌歌〉、〈哨兵的夢〉、〈黃浦路上的微塵〉。

 
圖2,《大晚報》書影
 

  淞滬抗戰時 寫戰地通訊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國軍展開局部的抗日戰爭,1932年的一二八淞滬抗戰是重要的一役。1937年七七事變後,中國處於全國(或稱全民、全面)抗戰狀態,上海有第二次淞滬抗戰(八一三抗戰)。

  黃氏當戰地記者,是1932年曾虛白在上海創辦《大晚報》時。上海市政府地方志一頁史料,稱:「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淞滬戰爭爆發,……《新聞報》記者陸詒深入火線採訪,用信鴿向報館送戰地新聞,成為上海新聞界的創舉。《大晚報》為一二八淞滬戰爭編發『國難特刊』,派出記者黃震遐、張若谷進行火線採訪。」【註3】

  《大晚報》創刊於1932年(民國21年)2月12日,初名《大晚報國難版》,4月15日正式稱為《大晚報》。創辦人曾虛白(1895—1994),為清末小說家曾樸之子,1928年在上海創辦真善美書店,並主編《真善美》雜誌。1949年後,在台灣的大學教書,當過中央通訊社社長、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所長、教授。

  曾虛白愛才,吸收了不少人才【註4】,讓黃震遐、張若谷等在《大晚報》發揮戰地記者的優勢,使報紙銷路大幅上升。

  1974年,曾氏撰〈悼黃震遐兄〉一文,透露:

  「《大晚報》發刊不久,即達每日銷數八萬份高峰的成績,一大半是震遐兄努力的貢獻。」

  他又寫道:

  「最令我深印心版不能忘懷的映象,是震遐兄在《大晚報》出版最初階段中,黎明馳車到吳淞口翁照垣將軍司令部採訪當日國軍頑拒敵軍登陸戰爭實況的冒險經過。震遐兄在每天天沒有亮的五時左右,就坐了《大晚報》給他備好的一輛破舊汽車,繞道閘北,逕奔吳淞口。行至中途,天色微明,日本兵艦上,看到公路上這樣一輛單獨行駛的汽車,每每開砲追擊。震遐兄經常在日軍大砲追擊的緊迫情形中,出入翁照垣將軍司令部,可是他不為氣餒,第一天冒了險,第二天照樣繼續他的採訪任務。震遐兄是我一生至今還沒有遇到像他一樣精明幹練的一位軍事採訪記者。」【註5】

  北京官方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的《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稱黃氏「一二八事變時以報道戰地新聞而知名」(頁623)。

  北京《人民日報》電子版的近代報刊系列,有一條《大晚報》的史料:「一二八淞滬抗戰時,該報及時報道前線戰況,重要消息當日見報,發行量很快由原來的幾千份增加至三四萬份,為上海各報之最。」


  抗日空戰史 補文獻斷層

  1934年,黃氏應航空教育家蔣堅忍將軍之邀,入杭州筧橋中央航校(抗戰史中的名軍校,1937年八一四空戰英雄高志航、李桂丹等均出身此校),主編《中國的空軍》雜誌,發表了許多抗日空戰的現場報道。

  蔣堅忍曾提到黃氏往事:

  「震遐在《中國的空軍》所寫的報道文字不但生動有力,熱情奔放,而且是充滿著對祖國的愛,對戰友的愛,和對敵人的恨。他的文章字字血淚,句句珠玉,讀之感動,讀之鼓舞。他創造了空軍文學。」【註6】

 

 

 1,生卒據沙千夢:《黃人之血》(1979重印版)代序,李子弋編:《黃震遐先生紀念文選》,涵靜書院(台北)出版,2015,頁45-49。
 李盛平主編之《中國近代人名大辭典》(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北京,1989),稱黃氏生於1907年,實誤。
 香港名人中,有三位黃震遐。輩份最高的,是遼寧新民/南京/香港的黃震遐(1892—?),曾任東北軍少將師長,抗戰勝利後在香港經商致富。輩份最低的,是廣東梅州/新加坡/香港的黃震遐,著名腦外科專家,近日參與抗議拖延任命港大副校長的活動。第三位,是廣東南海/上海/香港的黃震遐。

 2,吳曉東:〈海派散文的都市語境
 3http://www.huawenku.cn/html/huawenkuguihua/ruxuanbaokan-201210241398.html
 4,《大晚報》初期的編輯黃震遐、張若谷、崔萬秋等均為青年作家,有文學成就。另一編輯邵宗漢,也是能寫的記者,五十年代成為北京官方的外交新聞官。

 5,《黃震遐先生紀念文選》,頁476、477。
 6,《黃震遐先生紀念文選》,頁453。

 
 

 

 

 

現代文學研究系列
 
1
曾被魯迅圍攻 黃震遐獲翻案(上),2015.7.30
2
曾被魯迅圍攻 黃震遐獲翻案(下),2015.7.30
3
徐訏上海光環 《風蕭蕭》上舞台2018.6.7
4
上海文人熱議 海派大師徐訏 2018.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