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抗戰時 寫戰地通訊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國軍展開局部的抗日戰爭,1932年的一二八淞滬抗戰是重要的一役。1937年七七事變後,中國處於全國(或稱全民、全面)抗戰狀態,上海有第二次淞滬抗戰(八一三抗戰)。
黃氏當戰地記者,是1932年曾虛白在上海創辦《大晚報》時。上海市政府地方志一頁史料,稱:「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淞滬戰爭爆發,……《新聞報》記者陸詒深入火線採訪,用信鴿向報館送戰地新聞,成為上海新聞界的創舉。《大晚報》為一二八淞滬戰爭編發『國難特刊』,派出記者黃震遐、張若谷進行火線採訪。」【註3】
《大晚報》創刊於1932年(民國21年)2月12日,初名《大晚報國難版》,4月15日正式稱為《大晚報》。創辦人曾虛白(1895—1994),為清末小說家曾樸之子,1928年在上海創辦真善美書店,並主編《真善美》雜誌。1949年後,在台灣的大學教書,當過中央通訊社社長、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所長、教授。
曾虛白愛才,吸收了不少人才【註4】,讓黃震遐、張若谷等在《大晚報》發揮戰地記者的優勢,使報紙銷路大幅上升。
1974年,曾氏撰〈悼黃震遐兄〉一文,透露:
「《大晚報》發刊不久,即達每日銷數八萬份高峰的成績,一大半是震遐兄努力的貢獻。」
他又寫道:
「最令我深印心版不能忘懷的映象,是震遐兄在《大晚報》出版最初階段中,黎明馳車到吳淞口翁照垣將軍司令部採訪當日國軍頑拒敵軍登陸戰爭實況的冒險經過。震遐兄在每天天沒有亮的五時左右,就坐了《大晚報》給他備好的一輛破舊汽車,繞道閘北,逕奔吳淞口。行至中途,天色微明,日本兵艦上,看到公路上這樣一輛單獨行駛的汽車,每每開砲追擊。震遐兄經常在日軍大砲追擊的緊迫情形中,出入翁照垣將軍司令部,可是他不為氣餒,第一天冒了險,第二天照樣繼續他的採訪任務。震遐兄是我一生至今還沒有遇到像他一樣精明幹練的一位軍事採訪記者。」【註5】
北京官方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的《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稱黃氏「一二八事變時以報道戰地新聞而知名」(頁623)。
北京《人民日報》電子版的近代報刊系列,有一條《大晚報》的史料:「一二八淞滬抗戰時,該報及時報道前線戰況,重要消息當日見報,發行量很快由原來的幾千份增加至三四萬份,為上海各報之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