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歷史 > 八九學潮.社會抗爭 > 北京六四槍聲 關乎祖孫面子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北京六四槍聲 關乎祖孫面子
 
 
丁望

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2014.5.29,A18 版
上網:2014.7.22
字數:原文1,888,上網2,038

 

  關鍵詞八九學潮,六四槍聲,六四事件,四二六社論,大家長,鴿派,鷹派,面子,一黨領導,家長權威

  相關人物:趙紫陽,萬里,張愛萍,葉飛,蕭克,宋時輪,鄧小平,楊尚昆,李鵬,王震

  引述歷史典籍:少族而多敵,不可謂天(國語.晉語)

 
圖1,屹立香港中文大學的民主女神像。賀名慧攝影
 

  25年前的5月30日,民主女神塑像矗立於天安門廣場,這是八九和平請願者追求自由、民主的象徵;6月4日,部隊在清場中把她壓得粉碎。後來,另一座民主女神塑像,卻在香港中文大學校園屹立不倒,象徵自由、平等、人權、民主的普世價值,在香港法治之地發揚光大。

  1989年4月15日至6月4日,北京的八九和平請願與部隊武力鎮壓的六四事件,令許多港人驚心動魄。25年後,人們的記憶並未蒙塵。大家回顧25年前一幅幅「歷史畫面」時,何妨思索應汲取的「歷史教訓」。


  小官為面子 誣告張愛萍

  八九學潮的和平請願,主調是反貪腐、反特權(包含反官倒)、反官僚主義,實現社會的自由、平等、民主。非常不幸的,學潮卻以部隊武力鎮壓收場,學生和民眾付出了健康甚至生命的代價。

  這場政治悲劇的形成,有錯綜複雜的因素。各地論述或報道八九學潮的文稿、六四清場「見證人」的回憶錄,幾乎都未提到一個因素:「面子觀」。

  六四悲劇的發生,關乎大家長、鷹派和學生未從「面子觀」解脫,在和平對話中適度妥協。

  在述評「面子觀」對學潮的影響前,先講張愛萍(1910—2003)被誣告的故事。張氏是有個性的第一代紅軍,八十年代曾任中共中央軍委副秘書長,國務院副總理。

  八九學潮中,他和葉飛、蕭克、宋時輪(均上將)等老軍人,同情學生的和平請願,反對以戒嚴為藉口開槍,與鷹派王震發生激烈的爭執。這是他的口述歷史《從戰爭中走來》(中國青年出版社),透露的「八九內幕」。

  此書還提到,有人為了「面子」誣告張愛萍。1984年6月,他以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身份率軍事代表團訪美,與美國國防部長溫伯格會談,達成兩方軍事技術交流協議。沒料到有人寫誣告信(由使館轉軍委主席鄧小平),稱他「違反中央確定的不結盟原則,與敵對勢力搞戰略同盟」。

  發誣告信,「僅僅是因為美方不同意非軍事人員進入參聯會(引者按:指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大樓,這個人覺得丟了面子,說是歧視性政策,應該取消會談。」當時,他對那個人說,不要為這點小事糾纏,「你就不要去吧」。小平要楊尚昆把信交給他看,並示勿向下傳達。他在信上寫了兩個字:「無恥」(指誣告者)。

  為「面子」而誣告或打擊報復,在官場和社會上都常見。


  四二六社論 為何難轉彎

  對於八九學潮的定性,中共高層有分歧,這是「面子觀」的糾結。小平稱學潮「是一場有計劃的陰謀,動亂」,是否定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

  在鷹派第一線人物、總理李鵬主導下,《人民日報》把學潮定性為「動亂」寫入四二六社論〈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後來,他更稱學潮是「反革命暴亂」)。

  這樣的定性,不符事實,把單純的學生和平請願複雜化,也使各界的分歧擴大。

  以改革家、總書記趙紫陽為首的鴿派,主張從「四二六社論」轉個彎,由趙承擔認錯責任而不傷害大家長的面子,尋求緩和學生情緒、和平化解危機之路。

  鷹派卻堅持不能從「四二六社論」退下,要維護小平權威。李鵬的多次講話,稱趙「把小平同志拋出來」,是「破壞了黨的團結」,又說學生提反小平的口號,有強調大家長「面子」受損的意涵。

  鷹派的一些人,有取代趙紫陽、擴張本派勢力的權力訴求,又要樹立本派支持學潮定性的「權威性」,「面子觀」自然更加濃厚。

  請願學生缺乏社會生活、政治經驗,不懂以策略的適度退卻換取轉圜空間。戒嚴後,不少外地學生千里迢迢到北京參加絕食,把退出廣場視為失「面子」。「面子觀」成了投入武力清場中的政治賭注,代價極為慘重。

  改動對學潮的定性、取消戒嚴等,對大家長而言是侵犯其「權威」,故有讓萬里滯留上海不得召開人大會議等禁令。

  大家長與學生的爭執,恰如老祖父罵小孫子調皮搗亂,小孫子不服氣而頂嘴,老祖父覺得長輩的權威受損,一氣之下就把小孫子打死了。太過執著於「面子」,正是六四悲劇的荒謬。


  全權主義下 家長權威制

  「一黨領導」的體制,構建於「無產階級專政論」;所謂無產階級,實是執政黨或黨的權要。

  專政論衍生的權威論,以樹立、服從「領導權威」為「內核」。恩格斯(1820—1895)在〈論權威〉一文(1873),稱權威是以服從為前提,故毛澤東時代(1949—1976)有這樣的政治口號:「聽黨的話,做黨的馴服工具。」八九學潮後,新領導層強調「專政的權威」和強化專政職能。

  「一黨領導」體制下全權主義的特點,是權力高度集中甚至大權獨攬,家長權威(或地方長官權威)大於法律和制度,沒有真正的「集體領導」和「黨內民主」,個人權威對決策、政治生態的影響至深。

  所謂維護「領導權威」,是樹立或強化權要的個人權威,顧全權威人物的「面子」。「領導權威」往往成為掩飾過失、拒絕糾錯和整人的藉口。

  家長權威制遠離法治,釀成許多冤案,積聚民怨。《國語.晉語》云:「少族而多敵,不可謂天」,是很值得深思的歷史經驗。政策認同者少而樹敵太多,何來天(人)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