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官為面子 誣告張愛萍
八九學潮的和平請願,主調是反貪腐、反特權(包含反官倒)、反官僚主義,實現社會的自由、平等、民主。非常不幸的,學潮卻以部隊武力鎮壓收場,學生和民眾付出了健康甚至生命的代價。
這場政治悲劇的形成,有錯綜複雜的因素。各地論述或報道八九學潮的文稿、六四清場「見證人」的回憶錄,幾乎都未提到一個因素:「面子觀」。
六四悲劇的發生,關乎大家長、鷹派和學生未從「面子觀」解脫,在和平對話中適度妥協。
在述評「面子觀」對學潮的影響前,先講張愛萍(1910—2003)被誣告的故事。張氏是有個性的第一代紅軍,八十年代曾任中共中央軍委副秘書長,國務院副總理。
八九學潮中,他和葉飛、蕭克、宋時輪(均上將)等老軍人,同情學生的和平請願,反對以戒嚴為藉口開槍,與鷹派王震發生激烈的爭執。這是他的口述歷史《從戰爭中走來》(中國青年出版社),透露的「八九內幕」。
此書還提到,有人為了「面子」誣告張愛萍。1984年6月,他以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身份率軍事代表團訪美,與美國國防部長溫伯格會談,達成兩方軍事技術交流協議。沒料到有人寫誣告信(由使館轉軍委主席鄧小平),稱他「違反中央確定的不結盟原則,與敵對勢力搞戰略同盟」。
發誣告信,「僅僅是因為美方不同意非軍事人員進入參聯會(引者按:指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大樓,這個人覺得丟了面子,說是歧視性政策,應該取消會談。」當時,他對那個人說,不要為這點小事糾纏,「你就不要去吧」。小平要楊尚昆把信交給他看,並示勿向下傳達。他在信上寫了兩個字:「無恥」(指誣告者)。
為「面子」而誣告或打擊報復,在官場和社會上都常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