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香港、台灣熱點 > 兩岸關係 > 服貿協議困惑 香港陰影難消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服貿協議困惑 香港陰影難消
——服貿協議與318事件.之一
 
丁望

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2014.3.27,A24版
上網:2014.4.3
字數:原文1,888,上網:2,010

 

  關鍵詞:服貿協議,318事件,台北學潮,邊緣化,路線圖,憂患意識,香港陰影,憂慮清單,自貿區,自由化,對等

  引述歷史典籍:民惡危墜,我存安之。(管子.牧民)

 
圖1,反服貿學生佔據立法院。Manson Wong @USP圖片。
 

  台北學生佔據立法院的「318事件」,催生以網絡平台「聚集效應」為主要動力的台北學潮。這是服貿協議困惑引發的社會抗爭。

  服貿協議的全名,是〈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於2013年6月21日在上海簽署。獲授權簽署的,是大陸海協會和台灣海基會。

  所謂服貿協議的困惑,是指不少人認為,協議不對等,有損害台灣經濟和「國家安全」之處;有人稱,行政院提交立法院審查的程序欠妥(有人說審查是黑箱作業,迴避逐條審查)。學生佔據立法院議事廳的訴求,是退回協議、建立兩岸協議的監督機制、馬英九總統與學生對話。

  本文分析服貿協議及其爭論,關鍵詞是:邊緣化,路線圖,憂患意識,香港陰影,對話溝通。


  兩岸簽協議 朝向自貿區

  服貿協議分四章二十四條,另有附件一〈服務貿易特定承諾表〉、附件二〈關於服務提供者的具體規定〉。協議的依據,是〈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和世貿(WTO)的〈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 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

  ECFA於2010年9月生效。在它之前,有〈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台旅遊協議〉(2008)、〈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2009)等。

  兩岸多年經貿合作及其協議的積累,催化服貿協議。協議的取向,是逐步減少或消除服貿的限制性措施,促進服貿的自由化、便利化。這是全球化的服貿路向。

  根據協議,台向陸開放64項服貿,但並非都是全面開放,有的設限制條款。陸向台開放的項目,也有限制條款。

  對於馬政府簽ECFA和服貿協議,本欄的解讀是避免台灣在全球化中被邊緣化,減輕關稅、創造商機和就業,改善經貿的可持續發展空間。

  在自由化、便利化的理念之下,兩國間或區域性的自由貿易區(FTA, Free Trade Area)陸續建立,如中新(新加坡)自貿區(2009)、中國東盟自貿區(2011)。台灣要「走向世界」、與主要貿易區或貿易大國簽自貿協議,需借助在WTO框架下的「全面經濟合作協議」或自貿協議。


  馬氏路線圖 社會溝通弱

  台陸簽ECFA和服貿協議,等於建立擴大對外合作的平台;從與大陸的相關協議,到區域性的相關協議,是台灣融入全球化、保持或提升競爭力的路線圖。

  有人指責馬英九受北京壓力「出賣台灣」,又稱服貿協議的草擬、定案、審查「完全黑箱化」。

  事實是:對於ECFA和服貿協議的諮詢、討論,早在政界、學界、產業界展開,供瀏覽的網絡專頁不少。我在2009年應邀參加相關的學術研討會,在政治大學「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暨治理論壇」和社會科學院等合辦的研討會〈中共政經發展與兩岸關係〉,擔任一場研討會的主席,討論的論文是政大經濟系教授林祖嘉、國家政策基金會科技經濟組副研究員譚瑾瑜的〈ECFA、兩岸貿易與國際空間〉。從這篇深入研究的論文、會場的辯論和後來的一系列文獻,得到的印象是:官方簽訂協議的取態審慎,研究報告和相關的討論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參考意見」。在此認知之下,對「完全黑箱化」說不能苟同。

  不過,馬政府確有偏失。服貿協議的相關諮詢、討論,在社會層面並不足夠,在社區、學生團體缺乏表述政策和充分討論、溝通的安排;對於民眾的憂慮或由憂慮衍生的不信任,缺乏警覺和應對,未有效運用新媒介、借助網絡的傳播功能釋眾疑,處於極為被動的弱勢狀態。


  有憂患意識 涉香港陰影

  對於自由貿易協議,諾貝爾得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說,必須是對等(symmetrical)。服貿協議是否對等?馬政府稱是按照WTO的對等原則,也有風險管理機制。但是,有人認為並不對等,對涉及社會安全(台北學者多稱「國家安全」)的風險表示憂慮。

  台大經濟系主任鄭秀玲教授的〈兩岸服貿協議對我國的衝擊分析〉,有很濃的憂患意識,憂患意識與「香港陰影」息息相關。她雖沒有提「今天的香港,明日的台灣」,但對於近年香港的傳媒事件、自由行和水貨衝擊頗有了解,並以香港的實例支持其觀點。

  她的要點,是協議內容不對等,「未將國家利益置於商業利益之上」,衝擊台灣居民薪資和就業市場,掏空醫療體系和「重傷印刷及出版業危害言論自由」。

  她的最大著墨點,是台灣居民的就業、食物、醫療保障風險,包含言論自由、新聞自由的社會安全(她稱「國家安全」)危機。她的結論,是「國安亮紅燈」,北京將掌控台灣的資金流、物流和人才,也導致服務業「逐漸空洞化」。

  所謂兩岸對等,不像同一社會制度的自貿區,很難將對等「量化」。兩岸之間,除了「常態帳」(經濟帳)之外,還有無形的「政治帳」,包含北京的政治謀略和統戰任務。例如,對大陸開放廣告業,不能只算就業的「量增」,還得算廣告背後的政治因素、統戰因素。

  馬政府與鄭秀玲(及其認同者)的觀點差異,在於前者只能公開算「常態帳」,後者卻不忽略「量增」背後的所謂「黑手」、政治風險。

  《管子.牧民》謂:「民惡危墜,我存安之。」開列「憂慮清單」,消除民眾的「香港陰影」,減輕安危疑慮,應是馬政府展開對話溝通的取向。

 

霸佔立院不退 撕裂憲政民主—服貿協議與318事件.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