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歷史 > 八九學潮.社會抗爭 > 維園燭光晚會 詮釋人文關懷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維園燭光晚會 詮釋人文關懷
 
 
丁望

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2010.6.9,第19版
上網:2010.6.12

 
  關鍵詞:北京八九學潮,六四事件,六四燭光晚會,文化現象,人文關懷,普世價值,集體記憶,記憶移置

  相關時段:1989, 2010

  引述著作:湯普森(美):歷史著作史,錢穆(1895—1990):中國史學發微,孟子,易經

  引述語錄:錢穆:能於民族國家當前處境知關切;所過者化,所存者神(孟子);坤厚載物,德合無疆(易經)
 
圖1,六四燭光晚會(2010.6.4,香港維多利亞公園)。網絡圖片
 

  歷史常有「似曾相識」之處。史學家湯普森(J. W. Thompson)說,在十九世紀前半期,「法國革命一直是歷史學家、政治家、新聞界,甚至是詩人興趣濃厚的一個主題」(歷史著作史.法國史家);在近二十年的香港,北京八九學潮(天安門事件、六四事件)一直是港人的「六月熱話題」,每年維多利亞公園的六四燭光晚會,都瀰漫紀念八九民主請願、悼念六四亡魂之情。

  今年的燭光晚會,與往年不一樣。一是參加的人數最多(主辦者稱15萬),連警方的評估也最高(11萬3,000人),一改過去「4折評估法」;二是新的藝術作品民主女神塑像和天安門事件浮雕,引起一場風波,但終於矗立在中大校園。

  每年一次的六四燭光晚會,是香港特有的文化現象,有時間和記憶的積累,也有思考中的演化;恰如《孟子》云:「所過者化,所存者神。」本文沿著時間消逝(所過者)、記憶積累(所存者)的腳印,詮釋燭光晚會背後的人文關懷。

 
圖2,六四燭光晚會會場標語。2010.6.4,作者攝影
 

  尊重事實 堅持獨立思考

  說燭光晚會是特有的文化現象、洋溢港人的人文關懷,首先,是因為他們認同普世價值,維護自由、平等、法治、民主、個人尊嚴和生命價值,支持理性的八九民主請願;對和平請願中失去生命者,寄以無限的哀思。二十年來的六四晚上,即使是下雨天,也有雨中點著蠟燭的人群呼喚亡魂,構成一幅「風雨故人來」的場景。

  第二,是面對歷史、尊重事實,並不斷尋找歷史事件的真相。

  第三,是超脫歷史事件的「官方評說」,不接受「我說你聽」的說教,不充當「歌德派」(一味歌功頌德)和「但丁派」(但丁是「緊跟」的諧音,盲目緊跟當權派之意),秉持良知、獨立思考。

  在「主旋律」論(如「往前看」)和表達意見遭打壓之下,仍獨立思索,不改維護自由、法治、人權之初衷。基於獨立思考,有關懷弱勢群體和民疾之情;對豆腐渣、礦難、上訪受害者的同情,對草菅人命者的抗議,正是人文關懷的體現。

  史學家錢穆(1895—1990)論及史學精神時,謂:「治史必以國家民族當前事變為出發點。……對民族國家之愛心,自能於民族國家當前處境知關切。」(中國史學發微.史學導言)對於「關切」,本欄的解讀是:憂國憂民,了解民意,關心民疾,為社會公義和國民平等吶喊,為弱勢群體盡一分力。

  燭光晚會參加者鮮有治史者,但很多人面對歷史事件獨立思考。能獨立思考,故能關心當前現實生活、民族禍福,同情弱勢群體。這正是錢氏說的那種愛心和關切。

 
圖3,中學生參加燭光晚會。2010.6.4,作者攝影。
 

  記憶移置 汲取歷史教訓

  第四,是汲取「歷史教訓」的憂患意識。   

  在歷史的長河中,北京八九學潮並不遙遠,但許多人把它視為歷史事件。對事件的記憶積累或了解加深,激起了汲取「歷史教訓」的憂患意識。

  一方面,是以「毋忘六四」自勉或向社會呼籲,期望「悲劇不再重演」;另方面,要讓後代了解真相,並期待他們免於遭遇類似的悲劇。

  汲取「歷史教訓」的憂患意識,關乎「記憶移置」。重大的歷史事件、政治悲劇,是抹不掉的存在,往往成為民眾的「集體記憶」(或曰「集體回憶」);從1989年5月的百萬人遊行支持北京民眾和平請願,到二十一年後的維園六四燭光晚會,是記憶不斷積累、了解真相加深的過程,也是「記憶移置」的過程。

  「集體記憶」或「集體回憶」,是港人熟悉的概念;「記憶移置」,則是本人詮釋人文關懷的概念。後者的意涵是:父母、年長的一代攜帶孩童,老師帶領小學、中學生(或學生自發),參加燭光晚會,自是「薪火相傳」的一種模式,亦正是「記憶移置」:把年長一代的記憶,嵌入孩童、年輕一代的記憶帷幕上。

  今年燭光晚會開始之前,本人在維園看到許多孩童和學生。有些學生穿校服背書包坐在球場,有少年豎起「九十後也來了」的字牌;又見到十來歲的小女孩,臉上自然流露「戚戚然」之情。這些「場景」,令人感受到「記憶移置」之浪。

  年長一代的「集體記憶」,將逐漸成為八十後、九十後乃至「二十一世紀新人類」的「集體記憶」。這就是記憶的傳承,也是思考的傳承。

  電視台的現場採訪,播出母親、老師的話:要讓後代了解真相,要教他們如何思考。年長一代把對普世價值、歷史事件的了解和思考告訴下一代,並啟發他們獨立思考、不盲從「官說」,就是思考的傳承。

 
 圖4,小女孩自然流露「戚戚然」之情(左),少年豎起字牌「九十後也來了」(右)。2010.6.4,作者攝影
 

  中大校園 何懼民主女神

  一群中大學生衝破阻撓,把民主女神塑像和天安門事件浮雕迎入校園,也是「記憶移置」和思考的傳承:透過這組藝術作品,讓現在和後來的學生尋找歷史真相、思考悲劇不再重演。

  一間大學如只服從官方對歷史事件的「結論」,何來獨立思考精神?在和平、有序之下,寬容學生的另類聲音、另類思考,才可能培育創新和自我超越的活力。

  《易經》謂:「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坤卦)。一間大學應有對普世價值的承擔,應有包容的器度,勿因擔心「阿爺不高興」顧左右而言他。容不下一尊民主女神像,必會引起更多的社會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