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文藝與歷史文化 > 歷史文化 > 儒家和而不同 尋求中和之美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儒家和而不同 尋求中和之美
—「和而不同」之一
 
丁望

原題:京奧八八匯演 舞出一個和字
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2008.8.13,第11版
上網:2017.8.19
字數:原文1,888,上網1,631

 

  關鍵詞:和諧,和合,天和,人和,政和,中和之美,約束,秩序,行止
  
  引述歷史典籍
:尚書,易經,左傳,論語,中庸,荀子

 
圖1,孔子(前551—前479)畫像,取材自《明刻歷代帝賢像》。

 

  1.崇尚道與德 和合能吉利

  和諧,是古代思想家追求的理想。儒家、道家和法家等,都有「和」的文化意識。

  早在孔孟之學傳播之前,《尚書》謂:

  「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

  這一段話,從音律的和諧與秩序的約束(無相奪倫),展示「和」的文化元素。

  《管子》記述春秋初期法家管仲(前730?—前645)的政治主張,〈外言.兵法〉云:

  「畜之以道,則民和;養之以德,則民合。和合故能諧,諧故能輯;諧輯以悉,莫之能傷。

  把這段話移置於當代社會現實,或可詮釋如下:

  以道、德促成民眾的和(睦)諧(協調、合作),相互協調便能凝聚共識、結集(輯)力量(諧故能輯);能和諧聚眾力率心應對(諧輯以悉),誰也無法分化、傷害(莫之能傷)。

  《易經.兌》則謂:「和兌,吉。」(溫和令人喜悅,故吉利也)

  在《尚書》等之後,春秋後期的儒家孔子(前551—前479)提出「和為貴」(論語.學而)的理念,把「和」定位於中和,並因此追求中和(中庸)之美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第一章)


  2.可分三大類 天和與人和

  就人與社會的關係網絡而言,筆者把「和」的內涵粗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老百姓、當政者與天的關係,這是天和。例如《易經.繫辭》謂:

  「《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子曰:……天之所助者,順也。

  第二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是人和。
例如孟子(前372?—前289)云:

  「天時地利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第三類,當政者與民眾、中央政府和諸侯或國際之間的關係,這是政和。例如《尚書.周官》云:

  「庶政惟和,萬國咸寧。」

  再如《左傳》謂:「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襄公11年)

 
 圖2,右為《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扉頁,左為《論語》卷十七〈陽貨〉,清.光緒年間石印線裝書。
 

  3.和諧重協調 有節度守序

  對於古代思想家的和諧理想,筆者的解讀之一:和諧,是充分自由與適度約束的平衡。

  約束,是指秩序、道德、約定俗成的社會規則或制度的規範;更需遵從「天」的節制(天命、天意)、順從民意。個人、當政者或國家,都要在秩序文化【註1】之下行止,行止有度。

  《易經》第六十卦〈節〉謂:「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第五十二卦〈艮〉云:「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這部歷史經典給後人的啟示,是個人和當權階層必須有行為邊界,維持向善的秩序文化,以達致社會和諧。

  儒家思想家荀子(前313—前238?)言:

  「天行有常,……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荀子.天論),《左傳》云:

  「五聲和,八風平,節有度,守有序。」(襄公29年)

  他們說的,就是秩序文化之下的和諧。

  對於天的詮釋【註2】,儒家和道家頗有差異,前者視天為人格化的人間主宰者,後者則把天解釋為自然現象、自然規律。

  儘管兩者有差異,但都把「極限」視為和諧的要素。老百姓、當政者和國家的行為,不能超越社會、資源、生態環境的承載力,才能尋求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的協調,達致和諧;正如法家管子言:

  「毋亡天極,究數而止。


  4.和而不能同 求中和之美

  解讀之二:和諧,不是鄉愿,不是一言堂式的「統一」(同),要有存異的包容(和)。

  這就是孔子說的「和而不同」,《中庸》說的「君子和而不流」。只有和而不隨便附和、盲從,只有和而不流俗,才能獨立思考、維持社會正氣和協調發展。

  解讀之三:和諧追求的境界是中庸之道,在剛柔互濟中創造中和之美。


  恰如《易經.節》言:

  「剛柔分而剛得中」、「當位以節,中正以通」。

  亦如《中庸》謂:

  「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註:

 1.北京清宮小說 秩序文化盲點
 2.任事戰戰兢兢 謹慎敬畏上天

 
 (後記:本文上網前略有修改、補充)
 
 有包容存差異 剛柔交錯互濟—「和而不同」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