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六歲學童 懂什麼歸屬感
「指引」對「國情教育」的設計,急於求成,想以「情感引發」之法,催化學生的「愛國激情」、「同根同心」,達致「國民身份認同」。
急於求成的煽情教育,導致忽略不同年齡結構的「差序」。例如,「指引」所列第一階段(小一至小三)的學生,只有六至九歲,並不適合接受「指引」中的「國情教育」。年齡太小,就來一套所謂「家國情懷」的煽情教育、身份認同的「情感評估」,與社會現實脫節,有壓迫學童之嫌。
「指引」指導教師「情感引發」的實例,有的十分滑稽。例如前面提到的,要小一至小三學生「追溯」祖籍、家鄉,從而「萌發」對國家、家鄉的歸屬惑(頁18)。
香港的6至9歲的兒童,或許大都是「大陸移民」的第二、三、四代,未必了解祖籍、家鄉,更不知什麼「歸屬感」。
官方沒有「必要」催他們「追溯」祖籍、家鄉。他們即使隨長輩回鄉一遊,對家鄉的風俗習慣尚且所知不多,何來「萌發」歸屬感?
在全球化的當代潮流中,對家鄉是否有歸屬感,對一個學生的成長、投入社會後的競爭能力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獨立思考能力、國際視野、「地球村」的包容理念。
「國教」反覆強調對家鄉的歸屬感,又拿家鄉的話題扯到學童的「愛國表態」?是適當的小學低年級教育嗎?
6至9歲的小孩,應該過天真、無邪的生活,怎麼都要變成開口就喊「愛國」、「愛鄉」和「歸屬感」的小老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