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香港、台灣熱點 > 雙非困擾 > 香港沒有明天?(1)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香港沒有明天?
──從人口政策的缺失到雙非婦的困擾(1)
 
丁望

原載:信報月刊,2012年4月號,頁74—77
上網:2014.4.18
字數:原文7,596,上網7,682

 

  關鍵詞雙非婦,雙非嬰,人口政策,粗放型,兩地邊界,模糊化,人口老化,長官意志

  引述歷史典籍:
  
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中庸)

  政令不明,舉錯不時,本事不理,夫是之謂人祆。(莊子.天論)

 
圖1,北區幼園學額不足,本地媽媽、寶寶齊上街抗議。網絡圖片。

 

  香港飄蕩著一個幽靈,它就是「荒謬」。從特首人選到雙非婦來港產嬰,從高薪港官涉嫌貪腐(貪佔便宜、腐朽行為)到問責制虛擬化,一個又一個「荒謬」,拷問香港居民是否有選擇權?也折射港人在無選擇空間之下接受既定事實的無奈。

  香港永久居民中的孕婦,竟然難得一張產床,有的人曾被擠壓到醫院的走廊,這是全球罕有的荒謬。有人說,這是高薪港官庸治的「標誌」,深刻著「恥辱」兩字。

  雙非婦(含「超生游擊隊」)已攻入香港醫院,有的以非常手段「闖關」佔住產床。對於香港婦女來說,香港已成為「淪陷區」,他們納稅或以勞力服務於社會,創造的公共資源卻被「旅客」佔用;新界北區的小學學額被「跨境兒童」擠佔,有的港童被迫跨區上學,而某小學校長竟說這是「教育公平」。

  面對這一系列的荒謬,香港婦女還有「香港是我們家園」的歸屬感嗎?他們的後代能有「香港有美好明天」的期望嗎?

  帶著「香港有沒有美好明天」的困惑,本文探討官方粗放型人口政策的缺失:大量引入低端勞動力,與產業空洞化的失衡、與知識型經濟的人力錯配;輸入型的貧困,造成「扶貧」的無底洞;兩個邊界的模糊化、公共資源的外流,導致社會不公平、秩序文化受衝擊;免費午餐的引誘、香港居民身份的「利益預期」,加劇社會的負擔。


  1.2002報告書:接納單程客 維護雙非婦

  香港官方沒有人口發展(或曰:人口素質優化)的理論體系和長遠規劃,亦無具系統性的全盤人口政策,只有應對外來人口的一些「政策設想」(權稱「外來人口政策」)。其「樣本」,是2002年2月發表的〈人口政策專責小組報告書〉(以下簡稱「人口報告」),16開本13+79頁。

  「外來人口政策」的基調,是接納來自中國大陸的「新移民」,以緩解人口的老化,提高就業人口(15—64歲)對老人的扶養(供養)系數。「人口報告」33頁稱:65歲以上長者佔全港人口比例的預測,由2001的11%「大幅增加」至2031的24%。

  接納「新移民」的主要行政措施,一是每天接受150個持單程通行證來港的單程客(1982年75個,1993年105個,1995年以來150個);二是對雙非婦提供來港產嬰的方便、產後的公共服務。

  前者早已成為人口流動的一種制度;後者也已「常態化」,特別是2005—2012年官方提供的「方便」,鞏固了常態化:「自由行」和官方提供產床(從無限額到限額)、產後公共服務;雙非嬰與香港居民一樣,享有公立醫院的公共資源,即享有「公共品」均等化的待遇(從免費打防疫針到廉價治病)。

  「常態化」是雙非婦湧港的一個誘因,2005—2011年的年均數接近24,000個。2011年,香港出生的嬰兒88,000個,其中雙非嬰34,000個、單非嬰7,000個,前者佔39%。2012年分娩配額34,400個;其中,公立醫院3,400個,私家醫院31,000個。

 
表1,雙非嬰數量(政府統計處數字)


  雙非婦的來由已久。早在九十年代前期,就有單非婦(丈夫是港人)逾期居留「生港仔」【1】。雙非婦「生港仔」,則自2001年起逐漸形成人潮,2008—2012年是高峰期,五年的雙非嬰(包括2012名額)年均數,超過31,000個,佔出生嬰兒的四成以上。

  雙非婦湧入香港的誘因,是終審法院在2001年7月裁決「莊豐源案」,雙非嬰莊某取得香港居留權。

  雙非嬰的數量,2001—2011年超過17萬個;加上2012年預期的數字,超過20萬。2001—2012年,居港的單程客約72萬。兩項外來人口,合共約92萬,對香港公共資源造成的壓力沉重。

  雙非婦常態化的動力,是某些高官制定行政措施的「長官意志」。「長官意志」產生於雙非嬰扶養老人的迷幻,把雙非嬰視為人口老化、招生不足的「救星」,有「扶老寶貝」之說。有主管教育的高官稱,他們來港後「就不必殺校」了;還有高官教訓市民「要正面看待」雙非嬰。

  在民怨沸騰之下,主要官員對「雙非婦社會問題」採取拖字訣,敷衍民意,在在說明「高官共識」衍生歡迎雙非婦來港產子的政策。

  研究人口政策的吳靄儀大律師提到:「默許內地雙非孕婦來港分娩,正是特區政府秘而不宣的人口政策一部分。」【2】

  北京官方中新網稱,2005年香港醫管局提高大陸孕婦在港產嬰的「套餐」收費,「沒有阻撓內地產婦的腳步」,反而被視為當局「從默認走向了公開允許」【3】
 
表2,香港人口普查數據

 

  2.人口的困惑:低婚低生育 老齡化加劇

  香港有自身的「人口困惑」:低婚率、低生育、低增長(或零增長)、老齡化。在經濟相對發達、社會文明程度較高的國家、地區,這是常見的人口現象。

  香港居民的整體教育程度,高於中國大陸,適婚年齡者的未婚率也較高。據政府2011人口普查的數據,男性的未婚率是:2001年39.3%,2006年43.4%,2011年46.8%;女性的未婚率是:2001年34.0%,2006年37.4%,2011年38.9%。預料未婚率仍將持續上升,2031年的男、女未婚率,可能分別超過五成、四成。「剩男」和「剩女」的代稱,就是在這種現實中於近年流行起來的。

  與「剩男」和「剩女」相關的,低生育也是香港二十一世紀的一大特色。「人口報告」稱:「香港的總和生育率處於極低水平」,2001年平均每千名婦女生育數,是927名,而人口更替需求是2,100名」,短缺1,173名。

  近幾年,每名適育齡婦女的生育系數均低於1.0,而更替需求則是2.2.。

  適婚齡、適育齡婦女的「欠帳」、人口的預期壽命延長,一方面使本地人口自然增長率處於零的邊緣,新增的人口絕大多數是來自大陸的「新移民」(「人口報告」稱,1997—2001年的單程客,佔本港人口增長的93%);另方面則使老年人口的比例大增(2011人口普查的數據是13.3%)。就業人口(16-64歲)比率的下降,成為扶養老人和少年兒童的制約因素。

  香港官方應對人口老化,依賴大陸的「新移民」。如前面所述,一是接納大陸官方批准的單程客,二是歡迎並維護雙非婦及其嬰兒。

  這種單一化的應對政策,與提升知識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優生和提升人口素質的現代化取向背道而馳。

  人口的流動缺乏另兩種有效的途徑。一是通過招聘、自找職業、唸學位等方式,吸納經濟發展、市場經濟成熟程度較高地區的人才,特別是科技、管理、創新人才。二是鼓勵並幫助本港「剩男」和「剩女」相識、結婚、生育。

  香港的「剩男」和「剩女」大都有中五或大專的正規學歷,有知識型經濟的經驗,有納稅的紀錄;也多半認同普世價值和香港的主流價值(核心價值),了解香港的秩序文化。相對於教育程度、專業知識較低的外來人口,他們更具優生和培育下一代的優勢。

  官方如能對這兩類人提供一段時間的稅務優惠(如一次性的結婚退稅和兩個小孩為限的生育退稅等)、購房低息貸款等,提升他們的婚育意願,應有助於增加新生人口,提升扶老養幼的整體能力,官方的機會成本和風險會低得多。

  應對人口老化的單一依賴,機會成本太高,潛伏的風險太大。官方應改變鄉愿,調整社會利益結構,改革稅制,向高收入者、高盈利企業分級增稅,設立扶老基金或支持老年保障的公共財政體系。

 
表3,「人口報告」預測的人口老化和扶養率下降勢態
 

  3.粗放型政策:產業空洞化 低端勞動力

  官方的「外來人口政策」,是粗放型。其最大的缺失,是大量吸入低端勞動力,與產業(勞力密集工業)空洞化的現實脫節,與知識型經濟的高端人才需求失衡。

  香港官方對來港單程客沒有審批權,對「新移民」的教育、技能、經驗、家庭經濟能力,沒有事先調查和「擇優選人」之權;而「新移民」的來源,主要是農村貧困之家(九十年代以來尤為明顯),教育程度、文化知識偏低,導致香港的就業人口素質下降。

  「人口報告」指出:「過去十多年間,新來港人士在獲批准來港定居時,平均技能或教育水平都低於本地人口,而且持續下降。……大都只具初中或以下教育水平,工作經驗甚少,不少是家庭主婦,……長遠來說在勞工市場處於劣勢。」(37、38頁)

  據表四,「新移民」中的文盲、半文盲和小學程度者,共三成二;加上初中的比例是七成,香港整體(包括「新移民」)則是四成八。高中或以上者,「新移民」佔29.6%,香港整體是52.2%(其中不包括「新移民」的港人則較高,超過六成)。

  六、七十年代,香港接納大陸偷渡客、單程客的容量很大,是因為工業化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八十年代以來,勞力密集工業逐漸北移:九十年代形成產業空洞化的格局,連銀行、會計、電訊等服務行業的後勤工序也北遷,香港本地「被炒」的就業者甚多,「新移民」的就業困難大。

  官方一方面要增加公共財政開支,設置諸如街道清潔一類的粗工「職位」,讓低知識、低技能者「投入勞動力市場」;另方面,向他們酌情提供社會救濟、公屋的開支大增 (「人口報告」65頁透露,有一段時間,居港滿一年就可申請綜援) 。

 
表4,15歲以上新移民教育程度(2001人口普查數據)
 

 註:

 1,
丁望:港府應該圍堵 生港仔游擊隊(1994.5.15),收入《香港大論戰:從二十三條到四六釋法》,當代名家出版社(香港),2004年,205、226頁。  
 2,吳靄儀:人口結構與經濟發展──人口政策與法律框架(之二),明報2012.2.23,A28頁。

 3.http://www.chinanews.com/jk/2012/03-06/3721756.shtm
l

 
香港沒有明天?(2)

 

 

 

雙非嬰數量
表1

 

香港人口普查數據
表2

 

「人口報告」預測的人口
老化和扶養率下降勢態
表3

 

15歲以上新移民教育程度
表4

 

中國大陸民生數據
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