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政治 > 改革家:胡耀邦、萬里、溫家寶… > 胡耀邦 > 總書記也有冤 中南海哭一場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總書記也有冤 中南海哭一場
 
丁望

原載:明報世紀版(副刊)2005.12.5,D6版 
文集:收入丁望《總書記有冤與冰點事件》,當代名家出版社(香港),
   2006年6月,頁21—38
上網:2014.3.9

 
  說明:本文撰寫前,獲北京社科界學者蔡君提供少量採訪訊息,發表時署名蔡望,題為〈總書記曾經流下悲痛的眼淚〉。收入本書時增加一段述評(刊於信報〈思維漫步〉專欄2004.6.9)。全文略有文字修改、補充,並加註釋。
 

  關鍵詞:總書記冤屈,悲劇英雄,民主生活會,極左派,兩大基礎工程,實踐檢驗真理,否定文革,壯志未酬

  相關人物
:胡耀邦,葉劍英,鄧小平,王震,胡喬木,鄧力群,余秋里,黃火青,王鶴壽

  引述歷史典籍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憫黎民之勞苦,蓋有意於康濟矣/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矣。(舊五代史.周書.世宗本紀)
  得賢而使之,將有所大期於興利除害。期於興利除害莫急於身,而君獨甚。(管子.法法)

 
圖1,下台後的胡耀邦,1988。胡耀邦在中南海痛哭一場,因為有冤無處訴。
 

明知楚水闊,苦尋屈子魂。

不知燕塞險,卓立傲蒼冥。

──胡耀邦,1988.8

  男兒有淚不輕彈,改革大家胡耀邦生前卻曾號啕大哭,哭聲在中南海「民主生活會」的會場外飄過。那是1987年初的事,在鄧小平拍板下,一批老人起哄批判他,羅織了一大堆罪名。他被迫檢討,不久便失去總書記職務。

  在「老左」顛倒黑白的那一天,胡耀邦過了71歲生日。他久經黨內殘酷鬥爭,十幾歲時因捏造的AB團罪名險被殺頭【1】,早應視批鬥和抹黑為平常事,該有「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的定力。可是,他還是忍不住,痛哭一場。實在是太冤屈了,而且如《後漢書》言「無所歸訴」。讓心中的不平化作哭聲,或許是唯一的「自我釋放」。

  總書記也有冤、受冤屈而痛哭,發生在以「民主生活會」為名的中共高層集會上,恰好是對「黨內民主」的反諷。民主之路如此遙遠,令人有無語問蒼天之嘆。

  本文沿著歷史的腳印,先回到29年前葉劍英關懷「小諸葛」和「新隆中對」,再述評17人發難事件,也略析悲劇英雄的悲愴。

 
  答葉帥對策 兩政治工程

  1976年10月6日,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副主席葉劍英和汪東興推倒四人幫,改變了中國大陸人民命運。10月8日,在中共高層深有影響力的葉帥,派二子選寧(岳楓)到胡耀邦家表示關懷,要他準備恢復工作,並詢他對今後「方針政策」的意見。兩天後,選寧再探訪他時,他委託轉告葉帥:「中興」要順從民心,民心為上,當務之急是停止批鄧(小平),清理冤案,狠抓生產。後來,葉帥和第一代元老接納他的意見。

  三國時劉備三顧隆中諸葛亮草廬,諸葛亮(181—234)答劉備重振漢室之策,《三國演義》稱為「隆中對」。北京政界人士聯想這個故事,把胡耀邦戲稱為小諸葛,把回答葉帥的話稱為新隆中對。

  在葉帥推薦下,胡耀邦於1977年3月重出江湖,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2】,實際主持高幹培訓。同年12月,他升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一年後,轉任中央宣傳部部長,並成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兼新設立的中央秘書長職務,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82年9月,十二大改主席制為總書記制,他出任總書記,但決策和高層人事的拍板權在大家長鄧小平手裏;小平的職務是政治局常委、軍委主席,名義上低於總書記。

  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胡耀邦有否定文革、變通毛教條的「兩大基礎工程」。一是發動「實踐檢驗真理」與「兩個凡是」的大論戰,擊退凡是毛的決策、凡是毛的指示都要遵從的「兩個凡是論」,興起思想解放運動;二是實際負責政治大平反,從文革冤案一直到1955年的「胡風反革命集團」,都全面翻案,解救了數百萬的幹部和知識分子,也解除了黑五類(地、富、反、壞、右)及其家屬的「賤籍」,功德無量。

  這「兩大基礎工程」,為後來的改革、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奠定了基礎。胡耀邦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勇氣、魄力和人道主義精神,建立了聲譽,贏得了民心,創造了政治生命的光環。

  在推動「兩大基礎工程」時,胡耀邦鼓吹尊重知識和知識分子,呼籲幹部知識化;主張建立良好的法制,消除個人崇拜,實現黨內民主;對西方的自由、民主、人道觀點,他抱持較寬容的態度,不贊同在文藝、學術界發起「大批判」,有不同見解可理性討論,不要「打棍子」。

  後來,胡耀邦參與推動農村包產到戶,促成農奴化的人民公社於1984年全面解體。他也參與推動大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對外經濟開放、睦鄰外交和教育正規化。在整頓吏治、肅貪和提倡清正廉潔方面,尤凸顯他的魄力、使命感和表率的理念。

  有人惡編造 取代之陰謀

  突出的政績、聲譽和整頓吏治的鐵腕形象,觸動了某些利益集團的利益;鼓吹政治體制改革,反個人崇拜、變通馬克思毛澤東教條和「告別斯大林模式」之說,對知識分子的適度寬容,又引起極左派痛恨。在垂簾聽政格局和兩老(鄧小平、陳雲)時有分歧的困境中,他舉步維艱。1986年冬安徽等地學潮爆發,使極左派找到藉口,迫他下台。

  從1986年底到1987年初,「左王」王震、胡喬木、鄧力群大肆圍攻胡耀邦。在一次所謂黨內民主生活會上,17人給胡耀邦加了很多罪名。

  據李銳的口述歷史(權稱「胡耀邦遺言」),在民主生活會上,「第一個放炮的是余秋里,鄧力群講了五六小時」,胡耀邦說:「沒想到要這樣批倒批臭。」余秋里和鄧力群當時為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前者兼任軍方總政治部主任,後者曾任中央宣傳部部長,是王震在五十年代新疆時的親信部屬。

  幾次「狠批」胡耀邦,極左派的攻擊都不符事實。胡氏退位後對中央組織部原副部長李銳說,被批判的許多話並非他說的,「有的是造謠」,有的是鄧小平的話。

  極左派給胡氏最重的罪名是「企圖取而代之」,「要擠小平,有野心,要當軍委主席。」事實是:1986年5月,小平召他到家中,談1987年秋冬十三大人事安排,他表示要在十三大退下。鄧小平說:我,陳雲,先念(當時都是政治局常委),全都退下;你要下就半下,不再當總書記,再當一屆軍委主席或國家主席,到時再談。

  胡耀邦未像趙紫陽一樣,當著小平說不同意他「全退」。後來,他按小平「全退」的談話,鼓吹建立退休制度,廢除職務終身制,引起小平和第一代元老誤會,極左派則藉此編造「取而代之陰謀」,成為他下台的一個導火線。


  編造青紅幫 左王轟耀邦

  胡耀邦的政治危機,還在於極左派骨幹和一批老人不斷攻擊他「搞青紅幫」,重用共青團和紅衛兵。1988年,他與李銳私下說:

  胡啟立是小平看中的,問過我兩次,第三次又問,才講定的。此事中央都知道。外面說法很多,說我用團中央幹部。【3】

  上世紀八十年代前期,幾位有共青團背景提升到中共中央書記處者,並非如外傳由胡耀邦提名、推薦。如王兆國,是由中共湖北省委第一書記陳丕顯推薦、鄧小平拍板、胡耀邦落實【4】;喬石是由中共中央聯絡部副部長李一氓推薦、鄧小平拍板;郝建秀是紡織工業系統勞模,與團中央無親密關係,從未擔任團中央或省、市團系領導幹部。

  1985年入政治局和書記處的李鵬和田紀雲、入中央辦公廳的溫家寶,與共青團無淵源。李是由電力部部長劉瀾波推薦、陳雲拍板;田是由趙紫陽提名、鄧小平拍板;溫是由地質礦產部部長孫大光推薦,經中共中央組織部先後部長喬石、尉健行考察,胡耀邦拍板任命為中辦副主任,次年接王兆國當主任【5】。胡耀邦對他們都熱心栽培,並無門戶之見【6】。

  胡耀邦雖提拔了一批團系幹部,如項南、胡克實,但他們都具有被提升的精英優勢,包括系統經驗優勢和推動改革的魄力,到任後有紮實的政績。他選拔高級幹部,大致是「五湖四海」式,提升程序中都有中共中央書記處的討論。

  胡耀邦下台的最重要原因,不是「全退」或「團派」的事,而是胡未按鄧小平的專政觀,強硬對付自由化思潮及其鼓吹者,未及時處分文藝、教育界中的代表人物。

  所謂民主會 抹黑和整人

  如同文革時的批鬥會,每次「批胡」都冠冕堂皇,實際卻有「狠批」者的權、利打算,有的則以「革命」之名報復,發洩私恨,還是像過去那樣「與人鬥爭(整人)其樂無窮」的狼性囂張。

  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的胡繩,晚年深刻反思極左的思潮、政策、歷史,發表了幾篇深有影響的文章。

  胡繩提及「藉黨內互相開展批評的名義整人」:「黨內甚至出現了一些善於整人的『健將』。一些整人的手段,如怎樣抓『小辮子』,怎樣扣『大帽子』,這些並不是到『文化大革命』才發生的,在這以前就有了。……有人乘機整別人,往上爬……絕不是說黨內沒有陰暗面。」

  胡繩是否也針對胡耀邦事件,不得而知,但以「民主生活會」之名批胡耀邦,卻真有「陰暗面」。

  據北京政界消息,余秋里第一個放炮「狠批」胡耀邦【7】,與八十年代初批評計劃和能源系統迎合華國鋒的「新躍進」有關,當時余秋里是主管能源系統的副總理,兼計委主任,受到批「新躍進」的影響。主導批「新躍進」的是中共中央副主席陳雲,耀邦介入的程度不深。

  曾任最高檢察長的黃火青「炮轟」胡耀邦,與「舊帳」有關。耀邦對李銳說:「三年困難時,我被派到瀋陽去了解情況,只差二十億斤糧,硬要三十億斤。」在六十年代初,黃任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處書記,因要求調發補助糧的數量未如願,便利用「民主生活會」向胡報復。胡喬木不斷讒言,也是報復【8】。

  像文革時一樣,出賣朋友逢迎拍板者,也出現於「批胡」的「民主生活會」。中紀委第二書記王鶴壽發言,把胡耀邦對他講的「心底話」抖出來,對胡落井下石。胡與李銳聊起此事時說:「在延安時,同陶鑄、王鶴壽關係好,曾被稱做是桃園三結義。」

  他壯志未酬 寫詩緩煩躁

  胡耀邦下台後,不能忘情於民疾,但再沒有機會做事。民眾同情他,對他尊崇備至,1988年他遊湖南張家界,「成千遊人濟濟於道,爭相握手,要求留影。」(李銳語)

  他成為政治閒人之後,以詩詞「自力救濟」,既釋放悶氣,也借詩言志。在贈楚辭專家文懷沙詩中,他寫道:

  明知楚水闊,苦尋屈子魂。不諳燕塞險,卓立傲蒼冥。閉戶驚葉落,心悲秋早零。

  他寫的雖是文懷沙,實是夫子自道,就政界的險惡和人情冷落,展現他的「心結」。我的解讀是,前四句寫面對政治風險而不放棄理想,秉持實踐觀著力變革,雖受中傷而不改初衷;後兩句寫被迫辭職後閉門謝客寫字,有「秋風掃落葉」的悲涼。

  胡耀邦的借詩言志,與戰國時代屈原寫〈離騷〉、西漢賈誼寫〈吊屈原賦〉和〈鵬賦〉有相似之處,都有遭中傷、貶抑後的落寞,更有自勉的情懷,如屈原的執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9】

  壯志未酬,是人生一大遺憾。唐亡後,五代後周第二皇帝柴榮(921—959),在位5年,極有抱負和才幹,體恤民疾,嚴懲貪官,北伐遼國大有進取,正乘勝攻打幽州時因病回京城開封,不久病死,享年只有38歲,臣下為他壯志未酬惋惜。

  《舊五代史》稱周世宗柴榮「一代英主」,讚他「留心政事,朝夕不倦,摘伏辯姦,多得其理」;又說他「憫黎民之勞苦,蓋有意於康濟矣。」;最後嘆:「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矣!」【10】(在當代,胡耀邦年壽也不算長)。

  讀《舊五代史》,能不驚嘆胡耀邦與柴榮竟有許多相似之處。

  胡耀邦與柴榮雖有相似之處,但胡的壯志未酬,比他有更濃的悲劇性:不因病重,不在戰場,而是被「同志」中傷,這正是他的致命傷──後來心臟病惡化。  


  是悲劇英雄 心靈創傷重

  胡耀邦是悲劇英雄。悲在垂簾聽政的格局、極左派的中傷,使他壯志未酬;悲在他大力平反政治冤案,自己卻在冤屈中下台;悲在他對實行政治體制改革、黨內民主和建立自由、民主、人道的社會生態,有強烈的使命感,自己卻在所謂「民主生活會」中被抹黑、被羞辱,沒有辯白的餘地。改革家以悲劇收場,恰顯現「一黨領導體制」疏離法治、與制度化相背的弊端。

  胡耀邦的悲劇,還在於大家長在他被困時未扶一把,令他深受精神打擊。關於十三大「半退」或「全退」的事,大家長與他早已談妥,大家長和批胡者如有等候十個月的雅量,豈不存一份厚道?何必迫不及待,重來「批臭鬥倒」的文革極左一套?

  《管子》云:「得賢而使之,將有所大期於興利除害。期於興利除害莫急於身,而君獨甚。」這是值得後人深思的話。

  像胡耀邦那樣有能力、魄力和使命感的賢者,在政治舞台上有助興利除害、減輕社會弊端;而期待興革除弊,莫於從自身做起最為急切(莫急於身)。管子的話,有拍板權的大家長應深思。

  就建立退休制、廢除職務終身制而言,大家長有表率之意,又讓胡耀邦多做些「制度建設」,豈不是啟動了政治體制改革?因「全退」事遷怒他,未能建立軍委主席退位的剛性約束機制,是他的悲劇,何嘗又非大家長和社會的悲劇?
 

 註:

 1,AB團,指反布爾什維克(反共產黨,布爾什維克是俄國共產黨),是Anti (反對)Bolshevik(布爾什維克)的縮寫,意即反革命分子。

  1929—1933,中共中央在江西根據地開展肅清反革命(肅反)運動,即反AB團,當權者隨意編造罪名,關押殺害了許多同志。毛澤東在反AB團的「肅反」中濫殺了許多「同志」,與恐怖的富田事件有關。

  八十年代曾任中共中央軍委副秘書長、國防部長的張愛萍說:「嚴刑拷打,致使不少同志屈打成招,慘遭殺害。」──張愛萍:丹心耀日矢志興邦,收入張黎群等(編):懷念耀邦,凌天出版社,1999,第2集2頁,香港。

  1931年,共青團湘贛省委兒童局書記胡耀邦(16歲),被懷疑為AB團分子,幸共青團中央局巡視員馮文彬到湘贛邊區時把他救出。──馮文彬:追思故人淚沿襟,收入張黎群等(編)懷念耀邦,凌天出版社,1999,第1集7—10頁,香港。

  馮文彬(1910—1997)為共青團第一代領導人,曾任團中央書記、中共中央青年部部長,五、六十年代先後任團中央書記,後降任天津市委工業部部長。1977—1988,曾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教育長、副校長,中共中央辦公廳第一副主任,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有大陸作家的「紀實作品」稱他當過天津市委書記、市長,並不確實。

  1987年9月,胡耀邦去山東濟南,想與三十年代老友譚啟龍一聚,恰譚去上海治病而未能晤面。他寫了一道詩,其中四句是:「蒙冤AB雙脫險,戰處南北俱幸存。牛棚寒暑相憶苦,開拓歲月倍感親。」
 所謂開拓歲月,指四人幫於1976年10月倒台後的事。譚啟龍先後任中共青海省委第一書記、四川省委第一書記。

 2,小道新聞稱,胡耀邦任中央黨校副校長是鄧小平的安排;此說並不可信,當時鄧小平仍未復出。

  胡耀邦女兒以筆名滿妹寫的《思念依然無盡──回憶父親胡耀邦》(北京出版社,2005年11月),記述1977年2月27日葉劍英召見胡耀邦的談話:

  你還是出來工作好,也是幫助我嘛!太重要的部門,他們不放心你去,中央已決定讓你主持黨校日常工作,去當常務副校長。你要去!憑你的智慧和才幹,在那裏是可以搞出點名堂來的。(214頁)

   當時的中央黨校校長,由華國鋒兼任。

 3,李銳:耀邦去世前的談話,當代中國研究(雙月刊)2001年第4期,29、30頁,美國新澤西州。

 4,1986年,胡耀邦與鄧力群(71歲)商量,他是否可不再兼任書記處研究室主任,專任書記處書記,由年輕的王兆國(44歲)接任研究室主任。這是新陳代謝的安排構想,使胡耀邦結怨於鄧力群等。

 5,丁望:新總理溫家寶及其亮點,信報月刊2003年4月總313期,10—17頁,香港。本文收入《溫家寶內閣》(當代名家出版社,2003年8月,87—114頁)。

 6,陶鑄夫人、八十年代前期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的曾志,提及胡耀邦提拔幹部時說:「例如對李鵬同志的批示:我主張堅決提起來當部長,不提一些,不能轉變風氣。」──曾志:紅牆外的胡耀邦,香港中華兒女出版社,1999,198頁。

 7,胡耀邦女兒李恆(滿妹)說:
 
  一到星期天,客人們從上午就開始來,常常是吃完午飯的客人還沒走,又來了吃晚飯的人。……到我們家來得最勤的,要算石油工業部部長余秋里,有時一天來吃三頓飯。
 
  ──滿妹:思念依然無盡──回憶父親胡耀邦,北京出版社,2005年,124、125頁。

 8,「左王胡」之子犯案,相關的請示報告無人敢批示,胡耀邦卻批示依法辦案。滿妹的《思念依然無盡──回憶父親胡耀邦》寫道:

  中央辦公廳安排公安人員在那位領導到中央書記處開會時,前往其家進行搜查取證。辦案人員當天就從當事人房間的床底下搜出大量人民幣現金,面對用麻袋裝著的贓款,公安人員帶走了當事人。……違法的幹部子女有的被繩之以法,有的鋃鐺入獄。找父親求情通融的電話為數不少,父親的沉默得罪了不少長期有著很好關係的同志。(458頁)

 9,楚國大夫屈原,名平(前339?—前278?)遭楚懷王疏遠後寫〈離騷〉,影射他在政界被中傷:「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賈誼(前201—前169)原在漢文帝手下當太中大夫(高級顧問官),受權貴毀謗遭貶,降任長沙王太傅(地方官顧問)。過湘水時,他寫〈吊屈原賦〉,以屈原的冤屈自況,有「逢時不祥」之嘆,又有「讒諛得志」之怨。3年後,他寫〈鵬鳥賦〉抒發「認命」的豁達,謂:「乘流則逝兮,得坻見止;縱軀委命兮,不私與己。」(人生有如木頭浮於水,隨流而行,遇障礙則止;行與止,全決於自然命運。)
 
  胡耀邦是湖南人,喜愛屈原詩,又有被中傷、遭大家長疏遠的遭遇。他下台後有「苦尋屈子魂」的情懷,是很自然的。

 10, 薛居正(宋):舊五代史,第5冊卷119,中華書局,1975,1579—1589頁。

 
 表1,「倒胡」和「批胡」代表人物
 

 

 

 

「倒胡」和「批胡」
代表人物
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