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香港、台灣熱點 > 雨傘學潮 > 北京說動亂 香港需換地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北京說動亂 香港需換地
 
丁望

原載:信報〈中國21〉專欄,2014.10.14,A20版
上網:2014.10.28

 

  關鍵詞:雨傘請願,社會抗爭,動亂,抹黑,紅與黑大軍,踢場,換地,公民廣場,緩衝區,緩衝時間

 
圖1,搭棚工人架竹枝擋路,聲援學生。網絡圖片。
 

  北京官方媒體續抨擊香港市民的和平請願,13日《人民日報》第4版特別突出「佔中支持者攻擊政府網站」、捐給港大二萬元獎學金者對大學校長的批評;「人民網」則以「撐警」和「不要顏色革命」、「佔中」者打麻將為要點。在其他極左媒體,抨擊的主調是「動亂」,「別有用心者」唆使「炮灰」學生鬧事。


  一味罵港人 難化解僵局

  這種抹黑學生、以政治想像假定罪名的政治宣傳,與八九學潮時鷹派醜化請願者相似,只能加劇官民關係的「緊張」。

  香港沒有什麼顏色革命。以學生為主力的社會抗爭,是自發、自治、自救、自尊的和平請願。參與者爭取的,是有自主選擇權的普選;他們是獨立思考群體,絕不是「別有用心者」能驅使的「炮灰」。

  九二二大罷課以來的學潮,演變為許多市民參與的雨傘請願,關乎人大「八三一決定」引起「民主進程」倒退的爭議,也與民怨的長期積累息息相關。主導香港政制決策、應對社會抗爭的北京當局及承擔執行責任的特區政府,宜以和平對話的取向,緩和與學生及其支持民眾的「緊張」。

  星期一中午,有口罩刀客衝入金鐘踢場,被警察有效阻止。警方在灣仔演藝道拆除路障,隨後搭棚工人搭竹棚當路障,以示聲援學生。這類「警拆民築」的角力,在在說明學生對社會公義的追求,獲不少民眾的支持。

  官方應以對民眾負責的誠意,與學生及其支持者談判,任意羅織罪名的謾罵聲、「我說你聽」的阿爺訓政、「紅與黑大軍」的踢場,不能化解街頭僵局。


  以換地概念 建良性互動

  10月9日在本報〈思維漫步〉欄發表之拙文〈以誠意促對話 化解街頭僵局〉,提出「換地」概念:官方向學生開放公民廣場或添馬公園,並讓他們的集會合法化(發給「不反對通知書」),他們讓出銅鑼灣、旺角等馬路,不圍堵交通要道。

  學聯於13日表示,如政府開放公民廣場,他們願讓出部分道路。但官方拒絕(可考慮開放添馬公園等),談判似無法啟動。

  官方的僵化、高高在上的「官僚主義」和「面子觀」,阻礙了社會對話。

  具有公權力的強勢一方,不管是擁有主導權的北京當局還是香港特區政府,何不大方一點,實行一點「讓步政策」?開放公民廣場,讓官民在政制爭論中能和平共處一段時間,請願者有堅守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承諾,政府辦公大樓並無被他們干擾、衝擊的風險。

  有時限的開放公民廣場,有助於促進官民的和平對話,又可建立「爭論中有包容」的政府形象,對北京的國際形象也是有益而無害的。

  有十數萬人參與的請願,是很複雜的社會抗爭。化解街頭僵局,要有緩衝區和緩衝時間,以「換地」建立良性互動,是一個新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