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香港、台灣熱點 > 雙非困擾 > 解港陸糾結 雙非童莫來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解港陸糾結 雙非童莫來
 
丁望

原載:信報〈中國21〉專欄,2013.10.29,A21版
上網:2013.11.3

 
 
圖1,北區家長集會,誓保孩子原區入學。網絡圖片

 

  香港(港)與大陸(陸)居民能否良性互動,港府能否改善施政公信力低的困境?關鍵的因素之一,是正視港陸糾結,並沿著法律、制度和秩序文化的軌道緩解。

  新加坡和台灣也有「陸客太多」之怨。新陸、台陸和港陸的糾結,與兩地國民素質的差異有關,也關乎公共資源調配因外來者而偏緊的困境。  


  放任雙非童 積民怨甚深

  本港新界近日有北區家長的和平請願,提出「北區學童原區入學」的訴求,並懸掛標語抗議教育官員「敷衍塞責」。穿黑衣的媽媽群,流露對港童權益缺乏保障的焦慮。

  官府不能一味叫喊「兩地融合」,而迴避港人承受的生存、發展空間壓力。必須有「不超越社會承載力」的施政理念,不管是開放自由行、放任水客搶奶粉和雙非童跨境上學,都要權衡公共設施、居民生活空間、社會管理的承載力。更要依法取締非法、違規、損害港人權益的行為(如偷運雙非產婦入境闖公立醫院、為雙非童提供假地址)。

  放任雙非童來港搶學額,是不當之舉,源自前朝高官的想當然:雙非童將是香港「扶老」和避免殺校的「生力軍」。這種不負責行為,積下很深民怨。

  深結民怨的主因之一,是模糊了本地永久居民與非本地居民的邊界。公共資源的調配按居民與非居民的邊界,是全球通行的公共治理規則,非本地居民不能「瓜分」本地居民的公共資源,是很簡單的常識。港官卻以「扶老生力軍」的幻想,任由雙非童跨境搶學額。

  主因之二,是新界北區的家長面對子女不能原區入學的困擾,一方面要付出深夜排隊苦候的時間和體力消耗,另方面也可能面對非原區入學的財力、精力負荷。當然,黑幫、中介公司對雙非家長的「協助」,也拉高了北區居民房租等的開支。


  建差序規範 港童第一位

   官方必須回應港人的合理訴求,緩解港陸糾結。最徹底的「解決辦法」,是依據基本法和人大常委的「九九釋法」,正式宣布雙非童不具備本港居留權,不接受雙非童上學。按照基本法第48條第2款,行政長官必須執行基本法。港方既然在九九年請求人大釋法,釋法文件也已下達,有何法理不執行?

  港官如一定要讓雙非童上學,也得有「差序」。把社會學家費孝通的「差序」觀移置於公共治理,本港學校招生自應有本港居民和非本港居民的差序,第一級是港童,第二級是單非童,第三級為雙非童。

  學校分二次招生,第一次只招港童,保障家長的「原區入學」意願。學額確定和保留學額繳交學費後,如還有少量學額,才舉辦第二次招生,以單非、雙非的先後次序收生。

  這樣的差序,可減少本港家長、學校和老師的人力、物力、時間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