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香港、台灣熱點 > 雙非困擾 > 洋奶雙非童 兩地糾結深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洋奶雙非童 兩地糾結深
 
丁望

原載:信報〈中國21〉專欄,2013.10.7,A22版、2013.10.8,A16版
上網:2013.10.16
字數:原文2,000,上網2,238

 
  關鍵詞:新界北區,幼稚園,學額,雙非童,港童,跨境學童,三自信,居民本位,安全感焦慮
 
圖1,北區數百家長帶同子女遊行,爭取原區入學優先權。網絡圖片

 

  新界北區出現深夜在幼稚園門外排隊的「奇景」,家長輪候領表,盼一表到手為兒女申請入園。

  多數排隊者來自深圳,既為小孩(雙非童)領表(有的還「遠征」至馬鞍山和美孚),又帶點洋奶粉回去。剛在「十一大慶」高喊「愛黨愛國」的口號,接著就跑香港掃洋奶搶學額,這種口號與行動的「落差」,已是見怪不怪。

  北京《新京報》為「十一大慶」的天安門廣場垃圾堆(重5噸)發表評論,稱「愛國不能是舉頭望國旗低頭扔垃圾」;有網民對口喊「愛黨愛國」、腳行香港掃洋奶搶學額者,也頗有「議論」。上水粉嶺媽媽會則有10月6日的數百人遊行,呼籲保港童學額。


  掃奶搶學額 三自信何在?

  北區幼稚園有4,000學額(本人早就不用「學位」一詞,「學位」應指學士、碩士、博士),將自深圳跨境入園者,有人估計約7,000。

  一群群走單幫者來港掃洋奶,一群群深圳人來港要雙非童的學額,較早前雙非產婦硬闖香港醫院急診室搶產床一樣,是缺乏「三自信」的行為。

  習總上馬後猛提口號,多次發出號召:「必須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行動指南」,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凡事必須「先問一問姓社還是姓資」,建立「走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必須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並建立「理論自信」;必須認識「社會主義制度最優越」,並且建立「制度自信」。

  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產奶(蒙、伊等「名牌」)的安全性最高;社會主義制度最優越,在社會主義土地上的學校,最能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培養「愛黨愛國」感情。


  跨境雙非童 擠港童空間

  許多人竟崇拜洋奶粉,千方百計到港購買澳、紐、荷、英、德的奶粉;還有許多人請假,連日在港排隊為兒女申請入幼兒園;更多人已在跨境上小學的「雙非童行列」中。有人說,這是未建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赤裸裸表現」。

  香港教育官編寫的國民教育「指南」,稱香港教育重儒家倫理和普世價值。這幾年,北京「高舉毛澤東思想旗幟」的「愛黨愛國」者,一直批判普世價值,稱西方敵對勢力以普世價值推行「和平演變」,有「亡我」陰謀。深圳居民送小孩入香港的幼稚園、小學,豈非是認同普世價值觀、中了西方「和平演變」之計?

  按「三自信」之說,深圳人生活在「有中國特色的、幸福的社會主義」,不應跑香港掃洋奶、搶入幼兒園和小學,要在信賴國產奶、本地學校的實際行動中建立「三自信」。


  以居民本位 為施政取向

  香港面對不少危機和挑戰。上海自貿區的建立,對香港發出了「預警」;港人更關注的,是官方人口政策失誤,大陸貧困人口不斷持通行證來香港定居,雙非童跨境搶學額,造成公共財政、房屋、醫療、教育等方面的沉重負擔,更積下民怨。

  近日上水粉嶺媽媽會的數百人遊行請願,較早前上水居民對洋奶水客亂序的抗議,凸顯(大)陸(香)港兩地的糾結甚深,民怨加劇。

  和平請願的背後,是居民對「安全感」的焦慮。香港官方不應仍以頭痛醫頭的老習慣,去應對本地居民權益受侵害的社會危機,妥善回應群體抗爭。

  就緩解陸港兩地糾結而言,官方的當務之急,本人歸納四大項。

  一是建立或強化以人為本、本地居民為本位的施政取向;
  二是檢討人口政策,建立單程證配額可加可減機制,確定雙非童不具居留權;
  三是減少公共財政資源的「外耗」;
  四是對於港人因外來人口因素而增加生存和生活成本、衍生對「安全感」的焦慮,要有人文關懷。

  本地永久居民與非本地居民,有權益、義務的差異;政府的施政、公共資源的分配,以本地居民為本位,是全球通行的、維持秩序文化的規則。香港的學校、醫院和其他公共財政支撐的「公共品」(如綜援、公屋),必須嚴格堅持「居民優先」。

  在上水粉嶺媽媽會遊行中,有人提到他們交了稅,港童應有原區入學的「居民優先」權;在幼稚園門外排隊領表的深圳人,則高喊「人人平等」,聲稱要把學額「平等分配」給他們。深圳人或雙非童並非香港居民,更非法律意義上的「永久居民」,沒有取得香港公共資源的「平等分配」權。

  這種爭執,折射官方放任學校收取雙非童、外地居民的大失民心。官方在收取學生中的「模糊政策」,也凸顯其人口政策的正當性受到質疑。


  單程證配額 雙非童困擾

  在產業(勞力密集產業)空洞化、就業空間大受壓縮之下,港府仍每天接收150個單程證客,是人口政策的最大失誤,早在九十年代,本人就撰文提出可加可減機制的理念。大量低技能、貧困人口移居香港,也成為現在「扶貧」的無底洞。

  人口政策的盲點,在於前朝「長官」放任雙非婦來港產嬰,把外來人口視為「扶老生力軍」,以「解決人口老化問題」,這是無數據支持的想當然。某些教育官則稱跨境學童多了可避免「殺校」,全不顧社會付出的代價。

  單程證配額由北京決定。但是,基本法第22條第4款規定,港方有意見表達權,港府應爭取可加可減的機制,試行減少配額,讓社會休養生息。

  雙非童的身份更不應模糊化,一味「拖」,應根據基本法和人大應港府要求作出的決定,宣布他們不具居留權,停止接收跨境學童上學,化解前朝「長官」不負責任而遺留的社會困擾。

  香港的公共財政資源,是全體居民的公共財物,是許多人納稅、付出勞力的積累,港官自應量入為出,不應「外耗」於非本地居民。

  前朝「長官」放任雙非婦侵佔公立醫院,甚至讓其中之缺德者賴帳,「慷慨」捐出100億給四川,名為救助地震災民,實際卻不知錢用在何處,是否有四川地方官涉及貪污、挪用,至今並無審計報告。香港醫院卻資源偏緊,居民輪候治療時間長,有的消防局的救護車過於殘舊。這種對港人不盡責、慷港人之慨「搞公關」的「外耗」(包括近期揭露的廉署某官酬酢受質疑),積下很深民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