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國際關係分析 > 中日關係 > 中日紛爭:仍在可控範圍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中日紛爭:仍在可控範圍
 
丁望

原載:信報〈中國21〉專欄,2012.9.24,A19版

 
 
 圖1,中美英三國首腦(蔣介石、羅斯福、邱吉爾)在埃及開羅會談後, 於1943年12月公布〈開羅宣言〉。
 

  由釣魚島歸屬引發的中日紛爭,雖因各自的軍事演習而加劇「緊張氣氛」,但仍在各自的可控範圍之內,並未陷入戰爭的邊緣。

  中日對於處置雙邊關係的第一「選項」,本欄的解讀是:外交談判而非戰爭。


  符號解碼 第一選項

  釣魚島的紛爭,是由日本極右勢力如東京都知事等政客挑起。中方與日方的角力,釋放了許多政治符號有待解碼。

  本欄對這些符號的解碼是:

  一,在國際法的基礎上,中方重申釣魚島主權歸於中國,並將在聯合國會議上重申立場,尋求國際社會對日本的牽制;
  二,在把握可控程度之下,讓大中城市有限度的舉行反日示威;
  三,軍隊(特別是南京、濟南、北京軍區和海軍、空軍、第二炮兵)加強戰備和演練,做好「兩手準備」(戰爭與和平);
  四,在適當時候,以適度的經濟手段對日施壓(如減少對日的稀土供應);
  五,強調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原則、後來的「擱置爭議共同發展」共識(即中日領導人共識:「釣魚島問題放一放,留待以後解決」),尋求外交對話的途徑。

  擱置爭議,建立(或曰保持)和平發展的空間,推進雙邊經貿合作關係,是上上之策,戰爭都是雙方難以承受的代價。日方首先不再挑起釣魚島事端,是雙方走向外交談判之路的基礎。

  東京媒體稱,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的一位部長助理,將訪問東京,展開關於釣魚島紛爭的談判。中方外交部透過發言人,否認有此會談安排。   


  外交談判 紐約拐點

  中共中央委員、外交部部長楊潔篪即將赴美,出席聯合國的會議。此行的首要事項,並非如東京媒體說的與日本外相會談,而是透過聯合國的平台,重申釣魚島主權歸於中國的法理依據。

  釣魚島本是中國的領土,日本於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奪取。1943年的開羅宣言(Cario Communique),確定日本歸還侵佔的中國全部領土,宣言稱「歸還給中華民國」(shall be restored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領土包括台灣、澎湖、滿洲(東北)等。

  開羅宣言(又稱開羅公告)於1943年12月公布,是中美英三國首腦(蔣介石、羅斯福、邱吉爾)在埃及開羅會談(1943年11月)的共識。

  1945年7月,美英蘇首腦(杜魯門、邱吉爾、斯大林)在德國波茨坦會談後,由中(蔣介石)美英首腦發布波茨坦公告,重申履行開羅宣言的承諾。日本則於8月接受此公告並投降。

  楊氏的紐約之行,如果重申這兩個公告,是要爭取國際社會的「理解」。

  日方如果能回到1978年的談判原則,楊潔篪與日本外相玄葉光一郎在紐約會談的可能性便存在。只有走向外交談判之路,才能解開雙邊關係的僵局。且看中日有無「紐約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