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國際關係分析 > 中日關係 > 上上之策 釣魚島息火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上上之策 釣魚島息火
 
丁望

原載:信報〈中國21〉專欄,2012.8.20,A15版

 
 
圖1, 廣州一群年輕人持紅旗、毛像遊行,抗議日本。網絡圖片。
 

  釣魚島的爭端加劇。19日,一批日本極右派登上釣魚島,豎立日本國旗。廣州一群年輕人則持紅旗、毛像遊行,抗議日本;深圳、濟南、青島等地,也有類似的活動。


  試探底線 適可而止

  釣魚島(台)是釣魚列島(Fishing Islands)的主島。中方一再聲明,釣魚列島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日本則聲稱擁有釣魚列島主權。近期,釣魚島的爭端,是由日本極右派挑起,執政的民主黨則想藉事件煽起的民族情緒,緩解執政危機。

  在日本極右派、軍國主義者挑起爭端之下,香港保釣人士和廣州等地居民有反日遊行,是很自然的事。

  香港保釣人士能駕船去釣魚島海域,是特區政府在獲中央政府默許下「放行」。如非北京點頭,特區政府不可能「放行」。北京拍板「放行」,是利用香港保釣船試探日方的底線,也想轉移市民對?房、僭建事件的視線。

  與對香港「放行」不同的,官方對大陸境內保釣人士採取封鎖港口的政策,禁止他們出海參與相關活動(台灣則稱有颱風,以人道理由禁漁船參與活動),顯現北京比較審慎的取態。

  與上次福建漁船事件相對而言,日本處理此次的香港保釣行動比較慎重。

  國與國的領土主權之爭,「徹底解決」的途徑是尋求國際仲裁或戰爭的博弈。中、日的釣魚島之爭,不可能有國際仲裁之訴求;如以戰爭的手段解決領土爭端,雙方付出的代價都十分沉重,周邊國家、地區的安全風險也很大。


  擱置爭議 睦鄰外交

  緩和爭端的當務之急,是釣魚島息火。持續的煽風點火、煽動反日或反華的民族情緒,既不能解決領土主權的爭端,也對雙方的經濟造成負面影響。廣州等地反日遊行者聲稱要「抵制日貨」,如真有「抵制日貨」的實際行動,日本也可能有「抵制華貨」之舉。

  緩和釣魚島爭端的上上之策,是擱置爭議,理性對話,共同開發資源(漁業資源和礦物資源),回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前期的鄧小平睦鄰外交構想。

  對話的優先「選項」,應是釣魚島「靜態化」,雙方都不再有「突顯主權爭議」之舉;協商利用公海漁業資源的「邊界」,並設漁政管理「熱線電話」。接下去的「選項」,或是東海海上油田的共同開發。

  在一些國家、地區的公共治理中,當政者借對外抗議的情緒宣洩,轉移民眾對「內政」或「深層次社會矛盾」的視線,以緩解施政危機,是常見的手段。但是,以「外恨」轉移「內怨」的視線,並不能真正釋放民怨,卻有陷入戰爭邊緣的風險。

  《管子》謂:「召遠在修近,閉禍在除怨。」在當代社會中,當政者要與周邊國家「睦鄰」,得修治自身(修近);要避開禍害,得消除民怨。這是值得後人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