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有承諾 避糾纏不休
經濟對話的對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與美國財長蓋特納;戰略對話的對手,是中共中央國家安全領導小組秘書長、國務委員戴秉國和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戴氏是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的戰略、國家安全助手,類似白宮的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
雙方發表了關於經濟對話的「成果情況說明」、戰略對話的「具體成果清單」(共五十項)。
高層對話最值得關注之處,是胡錦濤正式提出「新型大國關係」的概念。在開幕式的致辭,他提到「發展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探索經濟全球化時代發展大國關係新路徑,……走出一條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之路」。
這是中美元首「二○一一共識」基礎上的新發展。去年1月,胡氏訪美,與奧巴馬總統會談,確定建立「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中美合作夥伴關係」。
新型大國關係的意涵之一,是中美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GDP分別居第二位、首位(去年的人均GDP,分別超過五千、五萬美元);如同胡氏說的「中美分別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他說,「中美關係持續穩定向前發展」,可促進全球的和平、穩定、繁榮。大國關係的基調,是「相互尊重、合作共贏」。
意涵之二,本欄的解讀是:中美既然是大國,在處理分歧時要有「大國風度」,在各有得失中適度妥協,不要死揪不放、斤斤計較,抬得起也放得下,要有「舉重若輕」的灑脫。
對陳光誠事件的處置,中美雙方都秉持「大國的承諾」和「大國的互信」,不在糾纏不休中耽誤了更重要的「全球戰略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