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想敵 摸石不過河
「林行止專欄」14日大作〈中美關係原地踏步 管治更難規行矩步〉,有這樣的論斷:「中美關係不會因為習近平的訪問而有半點進退,一切在原地踏步。」習氏的美國之行,確是沒有(也不可能)使中美關係有什麼突破。
儘管中美聲稱是戰略夥伴關係,但在全球戰略、亞太區域安全等層面,一直存在分歧和「軟抗衡」。此次習氏訪美,自然沒法打開雙邊關係的死結,在高科技產品銷售、對台軍售和改善人權等方面,並無縮小分歧。
此次中美高層會談,發表了〈關於加強中美經濟關係的聯合情況說明〉(俗稱「中美經濟二十條」),對雙方有「重大分歧」的話題,是各自表述、各說各話。
文件提到已取得的共識,如:「雙方同意採取綜合性政策措施實現更加平衡的貿易,並增加相互投資。」有分歧之處則是各自表述,如:「中國願增加包括商用高科技產品在內的自美進口」。
經濟範圍之外的會談話題,如改善人權更是各自表述,並無共識。
「摸石」試探,無法「過河」,是現階段中美關係的特點。
關於中美關係的「關鍵詞」,本欄的挑選是:戒心、防範、第一假想敵。中美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社會文明程度差異很大,再加上複雜的歷史因素,導致彼此都有戒心,都在防範,都把對方列為第一假想敵。
八十年代以前,北京的封閉政策令西方有「鐵幕國家」之感。實行改革開放三十年後,外交、經貿、居民的來往多了,令西方對「中國崛起」及其「一黨領導」體制、「國民性」有較多了解,對中國的戒心、防範也增加了。這如同香港、台灣從開放「交流」到「自由行」常態化之後,對「陸客」及國民素質有更深了解一樣,「心結」和憂患意識也加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