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國際關係分析 > 中美關係 > 中美關鍵詞 戒心與防範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中美關鍵詞 戒心與防範
 
丁望

原載:信報〈中國21〉專欄,2012.2.20,A14版

 
 
圖1,中美高層會談於華盛頓。網絡圖片。
 

  習近平結束美國四天之行。這是他接班前的熱身運動,著力於建立在美國政界的人脈,並取得一些進展。 


  
假想敵 摸石不過河

  「林行止專欄」14日大作〈中美關係原地踏步 管治更難規行矩步〉,有這樣的論斷:「中美關係不會因為習近平的訪問而有半點進退,一切在原地踏步。」習氏的美國之行,確是沒有(也不可能)使中美關係有什麼突破。

  儘管中美聲稱是戰略夥伴關係,但在全球戰略、亞太區域安全等層面,一直存在分歧和「軟抗衡」。此次習氏訪美,自然沒法打開雙邊關係的死結,在高科技產品銷售、對台軍售和改善人權等方面,並無縮小分歧。

  此次中美高層會談,發表了〈關於加強中美經濟關係的聯合情況說明〉(俗稱「中美經濟二十條」),對雙方有「重大分歧」的話題,是各自表述、各說各話。

  文件提到已取得的共識,如:「雙方同意採取綜合性政策措施實現更加平衡的貿易,並增加相互投資。」有分歧之處則是各自表述,如:「中國願增加包括商用高科技產品在內的自美進口」。

  經濟範圍之外的會談話題,如改善人權更是各自表述,並無共識。

  「摸石」試探,無法「過河」,是現階段中美關係的特點。

  關於中美關係的「關鍵詞」,本欄的挑選是:戒心、防範、第一假想敵。中美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社會文明程度差異很大,再加上複雜的歷史因素,導致彼此都有戒心,都在防範,都把對方列為第一假想敵。

  八十年代以前,北京的封閉政策令西方有「鐵幕國家」之感。實行改革開放三十年後,外交、經貿、居民的來往多了,令西方對「中國崛起」及其「一黨領導」體制、「國民性」有較多了解,對中國的戒心、防範也增加了。這如同香港、台灣從開放「交流」到「自由行」常態化之後,對「陸客」及國民素質有更深了解一樣,「心結」和憂患意識也加重了。


  難突破 利與害交纏

  八九學潮後,中共中央權要提出敵對勢力論,反覆強調「敵對勢力亡我之心不死」,強化以反自由化、反和平演變為名的社會監控,持續批判普世價值說。

  美國重新構建亞太地區的圍堵戰略,獲得日、韓和東盟諸國的支持,這是很自然的發展。

  美國的「圍堵而不孤立」戰略,不會因中共中央領導層即將更替而改變。防範中國的軍事「南擴」,是美國和「亞洲夥伴」的共識。去年1月20日胡錦濤訪美時,本人在「思維漫步」發表〈中美亦友亦敵 利與害仍交纏〉,論析「亦友亦敵、利害交纏」,「中美的關係難有突破」。現在,本人仍持此觀點。

  不過,戰略防範並不影響中美維持經貿的互動,雙方在南海發生戰爭的可能性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