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文藝與歷史文化 > 歷史文化 > 以歷史為鑑 正視假大空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以歷史為鑑 正視假大空
 
丁望

原載:信報,1998.9.14,評論版
上網:2015.8.10
字數:原文1,000,上網1,278

 

  關鍵詞:以史為鑑,假大空,巧言,飾非,正也
  引述歷史典籍
:論語,史記,商君書,列女傳,貞觀政要 等

 
圖1,孔子像。孔子說:「政者,正也」。

 

  前言:北京的生物物理學家王志珍院士,曾呼籲「不說謊」。她說,不說謊是一個國家、民族的底線。

 
  一個社會如果長期有「假大空現象」,說假話、大話、空話成為許多人的「常態」,官場有「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的潛規則,是很難走向真正文明之路。以歷史為鑑,正視假大空,是當今值得思索的話題。


  巧語和虛道 勞民又傷財

  戰國時秦國的改革家商鞅(約前390—前338)說:「今民求官爵,……以巧言虛道,此謂勞民。勞民者,其國必無力;無力者,其國切削。」(商君書.農戰)

  筆者對這段話的解讀是:現在的人求官職爵位,靠花言巧語和虛假大話,這叫做勞民傷財、使人懶散。勞民傷財、使人懶散的國家,必定沒有實力,沒有實力就會衰敗。

  假大空和走後門成為社會風氣,豈不叫人投機取巧偷懶?

  假話大話空話充斥官場,是因為上有所好和吏治腐敗。所謂上有所好,就是上樑不正。西漢經學家劉向(約前77—前6)的《列女傳》有這樣的話:「柱不正則棟不安,棟不安則榱橑墮,則屋幾覆矣。」意謂上邊的人言行不正,會導致國家覆滅。這是「上樑不正下樑歪」的源頭。


  唐太宗(598—649)謂:「流水清濁,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猶水,君自行詐,欲臣下行直,是猶源濁而望水清,理不可得。」(貞觀政要.誠信)

  要有效改變假大空的風氣,必須以史為鑑,這是政治人物面對現實不可或缺的反思。誠如西漢政治家賈誼(前200—前168)在〈過秦論〉說的「野諺曰:『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今……察盛衰之理。」


  帝王有所好 臣下必逢迎

  春秋時,群臣競相向齊景公(前547—前489在位)獻媚。其因,如《史記.齊太公世家》說的:「景公好治宮室,聚狗馬,奢侈,厚賦重刑。」投其所好,可以升官發財,何樂不為,官場哪能不腐敗?

  戰國時的齊威王於公元前356—前320在位時,卻不吃「抬轎」(擦鞋)的一套,聽到不斷毀即墨(按:今山東青島市的即墨市,縣省級市)大夫聲譽、不斷吹捧阿大夫的話時,他並不輕信。他巡視地方了解實情,發現即墨大夫治理的即墨「田野闢,民人給,官無留事,東方以寧」,只因「不事吾左右以求譽」而毀言生;阿大夫管轄的阿(地)卻是「田野不闢,民貧苦」,只因「幣厚吾左右以求譽」而名聲好。他殺掉阿大夫和吹牛阿諛者,重賞即墨大夫,於是「人人不敢飾非,務盡其誠。」

  春秋時思想家孔子(前551—前479)曰:「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

  「正」的意涵,可以當代公共治理的視角,從兩個層面去詮釋。一是從政者言行要正,上面的人能正,下面的人豈敢大肆說謊造假講大話?上樑不正下樑必歪;二是構建法律和制度的約束力,立法制約公權、保障人權,規範公僕公正廉明,公僕能依法行政,就可以促使「政者,正也」。


  在當代的法治社會,「人人不敢飾非,務盡其誠」,是公務員最起碼的「正」,是最起碼的操守。

  (2015.7.23定稿)

  

 (後記:本文收入《朱鎔基的傾斜政策》一書,2001年,頁239—241,上網時略有文字修改,註明引述歷史典籍之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