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經濟 > 經濟政策分析 > 改革名筆進言 高尚全說走路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改革名筆進言 高尚全說走路
 

  北京媒體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觸及深化改革與回歸文革老路之爭。有人主張尋求經改的新突破,勸告勿走「階級鬥爭」的老路;呼籲全力發展經濟,構建社會和諧。

 
丁望

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2021.7.17,A15版
上網:2021.8.3
字數:原文1,888,上網3,206

 

  關鍵詞深化改革,改善民生,階級鬥爭,大逃亡,走路,經改,商品經濟,短缺現象,供應緊張,計劃經濟

  相關人物:高尚全,安志文,童大林,胡耀邦,趙紫陽,溫家寶,胡啟立,薄一波,馬洪,列寧,斯大林,毛澤東

 
圖1, 高尚全,原體改委官方網發布的照片。
 

  改革名筆、經濟智囊高尚全(1929—2021.6.27),生前鼓吹深化改革、改善民生,不走回頭路。

  他呼籲「千萬不能再搞階級鬥爭」、「千萬不要再折騰」。他認為,「再搞階級鬥爭」將造成「兩個大逃亡」,資本、人才大流失;他說:「保護公民的財產一定要落實到實處,法治中國絕對不能只是嘴上說說」【1】。

  本文述評高尚全的改革觀與商品經濟概念,要點是:高規格的八寶山告別式,經改紅頭文件與商品經濟,計劃經濟與短缺現象。


  1
.體改委要員 經改深思索

  享年92歲的高尚全,生於江蘇省嘉定縣(今上海市轄區),1952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經濟系,是《信報》第二任總編輯沈鑒治的後期同學。聖約翰大學原是美國教會名大學,學生的英文基礎強。

  高尚全長期在機械、經濟系統任職。1982年中共十二大前後,是人生轉捩點,在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先後任處長、副局長、體改研究所所長,1985—1993年任體改委副主任(副部級),後任體改研究會會長(部級),曾兼任香港特區籌委會經濟組組長。

  體改委的上司,有趙紫陽(總理兼體改委主任)、薄一波和馬洪等,對他器重;主持中共中央書記處的胡耀邦、胡啟立及他們在1985年後的智囊(起草文件名筆)溫家寶,也欣賞他的改革理念。


  
2.八寶山告別 規格相當高

  北上廣體制內的媒體,都以「高規格」報道或評論高尚全。財新網發訃聞的標題是:〈「改革老人」高尚全逝世〉【2】;澎湃網的標題是:〈「高改革」高尚全逝世:提出「企業自主權」等多項重要建言〉【3】。

  7月9日高尚全在八寶山的告別式,「規格」之高令人有點意外。已退位的政治局常委溫家寶總理、政治局委員馬凱副總理,到靈堂弔唁;未到靈堂而送花圈的已退位政治局常委,有江澤民和朱鎔基、李瑞環、吳官正、李長春等。

  胡耀邦史料信息網、愛思想網等,刊出大量紀念文章,或重刊或摘引他的名言、對他的評論。

  1980年代以來成名的經濟學者,對他推動改革探索的努力表示讚賞。宋曉梧稱他「有直面改革的擔當精神」;周飛亞說,高尚全是「敢講真話的改革家」;王明遠稱他為「改革播火者」;程冠軍認為,高尚全是「追求光與真理的改革理論家」【4】。


  3.倡議除特權 勿包攬一切

  在言路難暢之下,高尚全以「敢講真話」聞名。其「名言」除了本文第一段引述的「兩個大逃亡」,還有:

  一,「要堅持改革開放,是中國的唯一出路,不改革開放就是死路一條」,「要堅持從人民的利益出發,使全體人民受益」【5】。

   二,「李光耀肯定中國的改革,但說我們的汽車司機態度欠佳……司機認為自己是工人階級,是主人,你坐車的是僕人,主人怎麼會給僕人服務呢?」【6】

   三,「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堅持改革」,「防止權力的尋租現象……應特別強調公民基本權利平等的社會觀」,「政府應改變包攬一切的做法,適當合理地向社會分權或還權」【7】。

   四,「非經濟的因素對改革的制約明顯,不斷深化的經濟體制改革越來越觸及社會、政治、文化、司法等非經濟領域。如何協調推進經濟領域或非經濟領域的改革,是當前和今後改革面臨的重大挑戰。」
  「權力市場化導致了許多領域仍然是血緣和裙帶關係盛行,抑制了基於個人能力的公平競爭,市場運行中的優勝劣汰機制往往演變為逆向淘汰,從而加劇了社會利益關係的失衡。」【8】

   五,「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帶給人們的只是經濟發展的低效益與人民生活的貧窮與落後,中國走計劃經濟的回頭路是沒有出路的。」【9】


  4.助起草文件 提商品經濟

  高尚全多次參加中共中央經改文件的起草,特別重要的兩次,是1984年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1994年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

  前一個為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的文件,主題是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1978年以來已試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重點是包產到戶),涉計劃經濟體制和國企改革,論及「大膽衝破左的思想束縛」。

  對於極度集權計劃經濟體系的僵化模式,文件指出其弊端:

  「政企職責不分,條塊分割,國家對企業統得過多過死,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市場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義嚴重。這就造成了企業缺乏應有的自主權,企業吃國家『大鍋飯』、職工吃企業『大鍋飯』的局面」【10】。

  文件的一大突破,是吸納了商品經濟概念:

  「改革計劃體制,首先要突破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

  文件稱:「明確認識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必須自覺依據和運用價值規律,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可逾越的階段,是實現我國經濟現代化的必要條件」。

  商品經濟概念是高尚全建議寫進的。但他當時的級別不高(司級),影響力弱,幸有副部級的安志文、童大林支持,又獲高層的趙紫陽、胡耀邦認可和鄧小平拍板,才能寫入文件。當然,資深經濟理論家馬洪有商品經濟的論述,亦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5.計劃經濟制 指令性控制

  計劃經濟(又稱命令經濟)體制,源自列寧的戰時共產主義體制(1918—1921),特點是生產、供應的極度集權控制。

  1921年,列寧不得不實行「新經濟政策」,以糧食稅代替強制的糧食徵集制,允許農民把完稅後的餘糧自主出售。雖開放了部分「市場供應」,仍以計劃控制為主。

  斯大林當權時(1924—1953),停止「新經濟政策」,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更加僵化。

  毛得政後向蘇聯「一邊倒」,全盤搬入斯大林模式的計劃經濟體制,以兩種機制(指令性控制、指導性控制)調控經濟運行,控制生產和分配。


  6.是產品經濟 麵包也緊張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生產的大都是供官方計劃分配或某些統購統銷的「產品」,而非在市場上自由流通、注重「價值因素」的商品。社會上亦無真正的自由市場,只有某些時段開放、小規模的農貿市場(俗稱自由市場、黑市)。

  決策的偏差,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官僚主義和行政效率差,造成短缺現象,糧食和日用品經常處於「供應緊張」狀態。

  匈牙利經濟學家亞諾什.科爾內(J. Kornai)熟悉東歐的經濟體制,很早鼓吹經改。他在1980年出版的《短缺經濟學》(Economics of Shortage),分析計劃經濟體制的集權化、指令性計劃指標和「非價格信號」,導致長期的短缺現象,到處見到麵包店、肉攤前排隊,耗費了時間。
 
 圖2,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商品的短缺現象是「常態」,衍生官方的票、證、券(如糧票、火柴票、鹽票)。1985或1986年,票、證、券大致消失;但有的地方,「官鹽」供應仍不足(有黑市「私鹽」),還在配發鹽票,如圖中第6類的衡陽(湖南)、鄭州(河南)食鹽票(1989年、1990年)。歷史檔案圖片。
 

  7.有短缺現象 鹽票火柴票

  在毛時代(1949—1976)及其後來許多年,短缺現象也嚴重。從1950年代到1986年前後,糧票、布票、鹽票,使民生如一潭死水。

  1961年1月,中共中央批轉國務院的一份文件,提到「吃的穿的主要商品供應不足」,又稱:「許多地方日用工業品產量下降,供應緊張,甚至人民生活中每日不可缺的一些必需品和用具,如食鹽、火柴、鍋、盆、碗、筷之類,也買不到。」【11】

  商品經濟概念的吸納,商品生產與銷售的局部開放,價格改革的「闖關」,逐漸緩和短缺現象,民生得以改善。

 

 註:

 1,高尚全:〈再搞階級鬥爭,結果將是「兩個大逃亡,一個大破壞」〉
 2,財新網2021.6.27。
 3,澎湃網2021.6.27。
 4,愛思想網2021.6.28。
 5,高尚全:〈中國改革依然任重而道遠〉,中國新聞(周刊)2006.1.2,57頁。
 6,周飛亞:〈講真話的改革家高尚全〉,愛思想網2018.8.12。
 7,高尚全:〈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堅持改革〉,中國新聞(周刊)2006.4.3,85頁。
 8,同5。
 9,高尚全:〈深化改革是中國的唯一出路〉,愛思想網2006.9.10。

 10,〈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紅旗雜誌1984第20期(1984.10.21)3—4頁。
 11,《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4冊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