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經濟 > 環保與應對氣候變化 > 牛山美有雨潤 想優生重水土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牛山美有雨潤 想優生重水土
 

  新一代生育意欲低,除了關乎三大成本(婚嫁、生育、教育成本)太高,還與精細型的理念有關。他們傾向於精生、精養,注重水土生態。

 
丁望

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2021.6.12,A14版
上網:2021.6.27
字數:原文1,888,上網2,512

 

  關鍵詞:牛山,美觀,雨潤,水土,生態,優生,生育意欲,新一代,精細型,三大成本,三孩政策

  引述歷史典籍:牛山之木嘗美矣/雨露之所潤/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孟子.告子)

 
 圖1,香港與北京、上海一樣,居民生活節奏快、生育意欲低。圖為尖沙咀星光大道的現代建築。賀名慧攝。
 

  儒家經典《孟子》讚嘆牛山之樹木茂盛美觀(牛山之木嘗美矣),言其因是:「雨露之所潤」;又道出得與失的辯證關係:「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

  當今新一代的生育意欲偏低,往往與生態理念有關,一是水土生態即自然生態,二是社會生態。這是三大成本(婚嫁成本、養育成本、教育成本)之外,應關注的人文因素。


  1.出台三孩貸
 難消三不要

  總和生育率(TFR, total fertility rate)持續下降:2018年1.50,2019年1.47,2020年1.3【1】,或將再下滑至1.1;官方的「政策生育率」(2021)則為3.0,兩者差距太大。官方推出了補貼措施。

  《財新周刊》社論〈鼓勵生育,不靠補貼靠改革〉,呼籲官方推進戶籍、土地、住房、教育方面的改革【2】,提升民眾的生育意欲。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經濟學院院長劉守英,在財新網發表〈解決農民孩子教育權,防止未來社會撕裂〉【3】,觸及公平的教育權、兒童的「起步點」。

  這些建言都涉及社會生態,水土生態的討論仍偏冷。

  官方宣傳三孩政策時,聲稱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保持人力資源優勢;將「加強適婚青年婚戀觀、家庭觀教育指導」。

  各地官方銀行、企業有「熱烈反應」。中國銀行江西分行推出生育消費貸,一、二、三胎分別可貸10、20、30萬元【4】;山東省某公司提供「鼓勵獎」:生三孩的獎10萬元,懷第三胎者每月補貼千元營養費。


  2
.紅歌曲提神 多生娃愛國

  除了「物質獎勵」,還有「紅色基因」模式的「精神鼓動」。毛左編寫題為〈我為祖國生七胎〉的「愛國歌曲」:

  「愛國就該多生小孩,一胎二胎到七胎,葫蘆兄弟七位仙女,你看傳說多神奇!如果愛國你不該囉嗦,現在開始找老婆!你愛國就該多生小孩。」

  眾多的「糖衣包」(從懷孕即獎到生三孩送百萬)、號稱「提神」(提振精神)的「愛國歌曲」,對適齡生育者(20—35歲),並無多大吸引力。澎湃網的採訪報道稱,不少人有「三不」的生育焦慮,擔心「生不了、養不起、教不好」。

  生育意欲之低,與生育理念的變化息息相關。大體而言,老一代偏向於傳宗接代、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是粗放型的生育「量增」;新一代多半傾向於精細型,重精養達致「質升」。
 
 圖2,牛山之樹木茂盛美觀,是因為「雨露之所潤」;刀斧亂砍,必失生態之美。圖為作者攝影機下的樹木充滿生命力。
 

  3.憂水土生態 慮影響優生

  從北上廣深的媒體採訪、新一代的網上「講故事」和留言,可發現知識水準較高者的精細型,有水土生態觀。他們權衡居住地的自然生態,是否適宜優生、優育?對水土污染的警覺性較高。

  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大地,森林覆蓋率23%【5】,較之1980年代有相當的提高,但在全球仍是低水準,森林生態體系還很脆弱,抗沙化、沙塵暴、泥石流的能力偏低。

  2020年,水土流失面積高達270萬平方公里【6】,佔國土總面積28%;沙化面積約170萬平方公里、荒漠化面積約260萬平方公里,分別佔18%、27%。

  GDP的增長率,長期(1980—2008)高達9%。這種粗放型的「三高三低」(資源高投入、能源高消耗、環境高污染,生產效益低、產品質量低、產業鏈低端),水、土壤、空氣污染嚴重。

  有些地區的重金屬污染,使兒童的血液有鉛中毒之疾,水稻的鎘污染亦不輕。
 
 圖3,保護自然生態,才能構建宜居環境,樹木的吸炭功能不可忽略。圖為5月木棉花開的美態。作者攝影。
 

  4.化肥農藥濫 農村污染重

  儘管地方政府已提升環保管理,但環境保護、修復的資源和能力仍偏低。大量施用化肥、農藥以達致農產品「量增」的偏差,不負責工廠的任意排污,仍增加民眾的健康風險。

  據廣州《南方日報》的調查報道,2012年以來,農村是水污染的最主要來源,化肥使用量5600萬噸,遠超過國際公認的安全上限;GDP大省廣東的農業污染,成了「綠色農業發展的一大掣肘」【7】。


  5.野蠻濫開採 生態難修復

  礦物資源的濫開發,造成的污染之禍亦大。最近查獲內蒙古千人「涉煤腐敗案」,就涉及煤礦的「野蠻開採」、「粗放經營」。澎湃網6月6日透露:

  「內蒙古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煤炭領域一些違規違法項目的實施,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有些草原「布滿黑色礦坑和污水,給生態環境造成難以修復的損傷」。

  〈敕勒歌〉描繪的景觀「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在許多原來放牧的草原不復見。

  病菌或有毒物質的洩漏事件時有發生。甘肅蘭州生物藥廠生產獸用布魯氏菌疫苗時,使用過期消毒劑,曾因洩漏毒氣而感染一群人,有3000人呈陽性反應,病徵是關節酸痛、盜汗、困乏、嗜睡,俗稱懶漢病,影響生殖機能。部分「被病痛折磨」者「無藥可吃」【8】。


  6.癌症患者多 佔全球24%

  水土的嚴重污染,環境的野蠻破壞,製藥廠、化工廠的毒物持續洩漏【9】,使民眾面對很大的健康、生命危機,懷孕、生育面對的環境惡化。

  水土、大氣和二手煙的污染,使一些村莊淪為「癌症村」,各地的癌症病人大增。據世衛的數據,2020年新增癌症患者接近2千萬(1929萬)、死亡者近千萬(996萬),其中乳腺癌為全球癌症第一殺手(也是女性癌症首位殺手)。

  在新增的癌症病例,紅色中國(紅中)高達457萬,佔近24%,居全球首位,癌症死亡數300萬(印度85萬、美國61萬),亦列全球之首。

  據國務院國家癌症中心的數據,近10年的癌症發病率年增3.9%,死亡者年增2.5%【10】。

  水土生態的「嚴峻形勢」,使部分年輕人的生育焦慮加大,擔心影響優生、優育,有意尋找相對較安全的宜居地。其環境選擇和生育的成本增加,生三孩意欲亦減低。

  

 

 1,
中國選舉與治理網2021.6.7。
 2,財新周刊2021.6.7第22期。
 3,財新網2021.6.5,10:08。
 4,澎湃網2021.6.4。
 5,人民日報2021.6.6,1版。
 6,人民日報2021.6.10,14版。
 7,南方日報2021.6.7,A11版。
 8,〈蘭州藥廠洩漏事件布病患者:腫痛無藥可吃,有人已轉成慢性病〉,澎湃網2020.9.17。
 9,〈貴州貴陽市經開區發生疑似甲酸甲酯洩漏,造成8死3傷〉,澎湃網2021.6.12。
 10,新京報網202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