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經濟 > 經濟數據述評 > 復甦預期加快 地方債增風險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復甦預期加快 地方債增風險
 

  北京的2020年統計公報,顯現經濟已有初步的復甦。在「三馬車」拉動GDP增長的動力中,內部消費需求頗受關注。

 
丁望

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2021.5.1,A14版
上網:2021.5.27
字數:原文3,003,上網3,498

 

  關鍵詞統計公報,經濟規模,人均GDP,社會分層,三大差距,瘟疫,經濟復甦,財赤,債務風險

 
 圖1,「不斷超越」是北京常見的工地標語(網絡圖片);超越,包含GDP超越西方強國之意。
 

  據國務院不久前發表的2020年統計公報(表),國內生產總值(GDP)首次突破100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14.7萬億美元,佔全球經濟總量的17%。

  增長率2.3%(1977年以來最低)雖低於台灣的2.6%、越南的2.9%【1】,但2021年的預期增長將達兩位數字,瘟疫緩和後的經濟復甦動力較強。

  本文述評統計公報,要點是經濟規模和人均GDP、可支配收入,社會分層與差距,經濟復甦面對的挑戰。


  1.人均GDP 略超萬美元

  紅色中國(紅中)是人口大國,也是經濟規模大國,人口總量、GDP總量,分別居全球第1、第2。

  2020年的瘟疫,對全球經濟衝擊極大,大多數經濟體處於負增長的困境,2.3%的增長率,是很不錯的指標。數碼經濟(又稱數字經濟、雲端經濟)的牽動力,尤值得關注。

  2020年的GDP中,第三產業(服務業)增加值佔54%,顯示產業結構持續調整,服務業的「分量」加重。這種經濟態勢,亦與推進城鎮化息息相關。

  儘管經濟規模很大,人均量卻還相當低。據2020年統計公報,2020年的人均GDP,預計是72447元人民幣【2】,按全年平均匯率1美元兌6.8974人民幣計算,折合10503美元,仍低於全球平均數(IMF的數據約1.1萬),排名在全球80位上下。

  2020年華人聚居經濟體的人均GDP,預估是:台灣約3.0萬,香港4.5萬、新加坡5.8萬(港、新均負增長),較之紅中高得多。

  2020年末的外匯儲備,超過3.2萬億美元,居全球首位。人均量卻只接近2300美元,與超過2萬的台灣、超過6萬的香港和新加坡相差頗大。
  


  2
.月入一千二 何來滴油水

  較之1980年代經濟體制改革前,民眾的收入、物質生活頗有改善。

  2020年,私人轎車的擁有量,超過1.46億輛,平均每10人有1輛。這是40年前無法想像的事。

  不過,社會上仍未出現「全面富裕」之勢,絕大多數的居民,只是「解決溫飽」、略有消費能力的小康之態。

  2020年,城鎮和農村(鄉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每月收入,中位數接近2300元,其中,農村略超過1200元。

  城鄉的人均每月消費力,超過1700元,扣除物價因素後下降4%。其中,城鎮約2200元,農村約1100元,並無「厲害了」的富態。

  有號稱「宏偉敘事」的宣傳片,描寫年輕一代高端消費的「新浪潮」,「輕鬆地」買飛機票遊覽西方名城。這類炫富太誇張了,絕大多數人月入千把元,哪有富得滴油?哪能「輕鬆地」周遊列國?有高端消費能力的年輕一代,多半是暴富家庭,例如有特殊背景的高收入階層,「四炒」(炒股、炒匯、炒樓、炒文物古董)的「炒手」。

  在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之下,起步點、教育程度、人際關係、營商環境的差異,形成複雜的社會分層,三大差距(城鄉、東西中部地區、貧富)仍然突出。據2020年統計公報,人均每月收入的5個分組(各佔20%),低收入組只有655元,中間偏下組是1370元。

  這2組共佔40%(約可估算為5.6億人),平均數1012元。李克強總理較早前說,近6億人月入1000元,或是參照2019年的數據。

 
圖2, 小轎車消費量大,平均每10人有一輛民間小轎車。網絡圖片。
 

  3.貧富有懸殊 東西不一樣

  上述數據顯示貧富懸殊,最高收入相當於最低收入的10倍。

  儘管2020年是「全部脫貧」年,但仍有「返貧」者或長期靠救濟金度日者。其中,城鄉領取低保(俗稱赤貧救濟金)和農村特困救助供養(如五保戶)者,共4800萬以上,約佔總人口3.4%。

  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與發展中的中部地區、相對貧窮的西部地區差距甚大。2020年的人均GDP,北京市達2.4萬美元【3】(新京報1.23),西部不少窮省還只有數千美元。

  北京市的指標,已過發達經濟體的中等門檻,相當於台灣和捷克、愛沙尼亞的水準。但與早已是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強國(人均GDP 5萬以上)比較,實力還相差很遠。

  三大差距不只關乎不同職業、地區的居民收入(主要是工資),也與「公共品」的城鄉「差別待遇」等因素有關。

  官方提供的財政救助、補貼、醫療保障和其他公共服務,名為「公共品」,卻有城鄉或個人身份的「差別待遇」。例如,城市國企的職工,早有醫療保障;無市民身份的農民工,卻無此保障甚至被拖欠工資。

  北京資深經濟學家者宋曉梧的〈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幾點建議〉,針對城鄉之間、不同人群之間的社會保障,提到縮小「差別待遇」須以「公共品」均等化為取向。


  4.有鋪墊工程 數碼經濟強

  未來的經濟復甦,面對全球的不確定性和複雜的挑戰,危機與契機交錯。

  體制內的經濟分析師持樂觀的評估,著眼於「趕超型」的發展,認為「十四五」(2021—2025)的經濟指標可以實現,對GDP增長率的預期多在5%以上。

  經濟復甦的首要因素,是官方已遏制瘟疫的大面積傳播。在社會監控嚴密之下,恢復生產和振興消費、服務行業的政治動員力強。

  第二個因素,是經濟復甦的「鋪墊工程」有一些成效。「鋪墊工程」之一,是確定內外循環並舉、以內循環為主的政策。

  過去,GDP長期高增長靠「三馬車」的拉動。現在,固定資產投資已無法大幅加碼,以投資牽動增長的動力減弱;外貿則受外國消費需求減低、外貿制裁的困擾。在前兩馬車疲弱之下,內部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是拉動GDP上升、促成經濟內循環的主動力。

  「鋪墊工程」還在於國務院的系列降稅、減費,去年的免減額2.5萬億。瘟疫中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微企,得以短暫的喘息。

  第三個因素,是扶持科技新產業、數碼經濟,積累了10年以上經驗,已有一些基礎。其中,數碼經濟在GDP「量增」中的「貢獻率」在上升。

 
圖3, 紅中最強的科技、製造業是軍事工業,圖為長征火箭升天。網絡圖片。
 

  5.地方債務重 財赤有風險

  經濟復甦面對不少困難、風險。最突出的,是財政赤字持續擴大、地方債務風險增高。

  據國務院的2020年統計公報,去年的公共財政赤字增至6萬多億元,地區的財政赤字亦在持續擴大,各級政府面對的還本付息壓力加劇。這是對財政可持續性的制約。

  曾任國務院財政部部長的樓繼偉,不久前在《財政研究》雜誌發表文章,稱「財政形勢極為嚴峻」,提及兩個數據:中央財政的債務付息支出,佔本級支出的比例,2019年是13%,2020年預計15%;約有四分之一的省級財政收入,用於債務還本付息的佔50%。

  他指出,「地方政府債務存量一直在快速增加」,「多數省市的債務可持續性堪憂」,影響財政穩定、經濟安全。

  他也提到西方赤字貨幣化的「外溢影響」、全球的「貿易摩擦」,使「財政可持續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和嚴峻挑戰」。

  地方債務的累積,涉及一些地方官的好大喜功,「面子工程」留下爛攤子。

  他還說,「老齡化也將對我國財政的可持續性帶來嚴峻挑戰【4】。

  地方行政的弊端,增加經濟復甦的風險。地方官對行政收費、罰款的隨意性,衍生「罰款創收」的禍害,抵銷了國務院減費、降稅的惠民之利,困擾企業和民眾。4月27日,李克強在國務院表示:「抓緊清理各領域不合理規定,嚴禁亂罰款。」

 

 註:

 1,〈中國GDP破百萬億〉,新京報網2021.1.18,19:47。
 2,人民日報2020.3.1,10版。
 3,〈北京人均GDP約2.4萬美元〉,新京報網2021.1.23,9:06。
 4,〈中國財政形勢極為嚴峻〉,胡耀邦史料信息網2021.2.25。

 
表1,2020年經濟統計數據
 

 

 

 

2020年經濟統計數據
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