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香港、台灣熱點 > 送中案風暴 > 又是實彈射擊 正當性受質疑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又是實彈射擊 正當性受質疑
 
  雙十一實彈射擊學生的事件,引起廣泛的爭議。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發言人呼籲香港各方克制,要制止示威者的暴力,也追究警方過分用武。
 
丁望

原題:又是實彈開槍 漠視生命價值
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2019.11.14,A20版
上網:2019.11.28
字數:原文1,888,上網2,540

 

  關鍵詞:雙十一,實彈,射擊,年輕人,場景,比例原則,正當性,程序,規範,真相,聯合國公約,糾結,西灣河

 
 圖1,雙十一開槍圖。11月11日,一個交通警近距離開槍,實彈射擊著黑衣的大專學生。電視新聞截圖。

 

  「雙十一實彈射擊」,是繼「十一實彈射擊」【註1】之後震驚社會的流血事件。《紐約時報》的署名評論,稱11月11日是「香港野蠻暴力日」(Hong Kong’s Day of Widespread Violence)。

  被射擊的21歲年輕人,是專業教育學院學生,醫院已為他取出彈片,但肝臟、肺臟受損,生命垂危。事發後輿論譁然,質疑實彈射擊手無寸鐵年輕人的正當性。

  11月12日以來,有中環的白領「快閃行街」(又稱「和你lunch(午餐)」)、幾間大學的示威,抗議執法方濫權、用武過度。執法方則聲稱,正常處置「暴徒」的暴力。

  英、美政府和歐盟外交與安全事務高級代表發聲明,呼籲各方停止暴力,以對話方式解決紛爭,維護香港的自由、法治、人權。


  1.大炮轟小鳥 手段有爭議

  交通警行使執法權,可以適當使用武器。所謂適當,是必須遵循法律的規範、法定規則的約束;最大的約束之一,是比例原則(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拙文〈大炮猛轟小鳥 浸大生太冤了?〉【註2】,曾有簡要解釋:

  「德國法學家奧托.邁爾(Ottomayer)提出比例原則,泛指公權力的行使與維護公民權的大致對稱(均衡)狀態,為達致目的採用的手段要妥當。」


  「雙十一實彈射擊」之引起質疑,第一是開槍者面對的危險,與使用的殺人武器、射擊手段「不成比例」,即自己的低危險與受害者生命的大風險失衡(不對稱、不平衡);第二,是程序層面的「不成比例」。

  美國國務院11日聲明,對「不合理使用致命武力」表示「嚴重關切」;英國外交部提到警方不可作出不合比例的反應(攻擊),就是針對全球通用的「比例原則」。

  2.開槍太兒戲 違比例原則

  「雙十一實彈射擊」後,官方聲稱交通警在西灣河清理路障,受到兩個年輕人近距離攻擊,他們圖謀搶槍,令他有生命受威脅之感,故以實彈開槍。

  這與「十一實彈射擊」的說詞相似,是推卸責任的藉口。

  交通警如確受搶槍和生命安全的威脅,民眾或無話可說。但現場的市民對其開槍的正當性多表懷疑,並立即質問(一位街坊阿嬸因此被推倒並針對眼睛噴胡椒劑)。

  現場電視記錄的場景是:兩位年輕人(白衣和黑衣)都是手無寸鐵,靠近交通警只是「口角行為」,頂多可稱為妨礙清理路障,並無搶槍的實質行動,不可能威脅他的生命安全。交通警向胸、腹部實彈開槍,卻有奪命之險,殺人武器的使用,與面對的臨場危險不成比例。

  在程序層面缺乏公義,也是爭論之處。交通警擔心空手的年輕人走近,大可先揮舞警棍;如「阻嚇」不了,可再向天開槍預警。怎可在非緊急危險之下不預警就發射實彈?這是對民眾生命的兒戲。

  3.聯合國公約 重視生命權

  「雙十一實彈槍擊」是否違背香港和聯合國的公約?

  聯合國的《執法人員行為守則》(聯合國1979年12月第34/169號決議)和《執法人員使用武力和火器的基本原則》(1990年9月),對人道、生命安全和用武的比例原則,有明確的規範(下引譯文據聯合國的公約與宣言檢索系統)。

  《執法人員行為守則》重執法者的責任、維護人權、使用武器必須是「絕對必要」。

  對於執法者的「責任」,它規定:

  ——執法者需有其專業的「高度責任感」,「保護人人不受非法行為的傷害」(第1條);
  ——執勤「應尊重並保護人的尊嚴,並且維護每個人的人權」(第2條);
  ——「只有在絕對必要時才能使用武力」(第3條)。

  根據上述第3條及聯合國決議案,《執法人員使用武力和火器的基本原則》規定,執法者必須注重「保護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的權利」,在不得不使用武力和火器時,需克制,盡量減少傷害「並尊重和保全人命」(第5條第a、b款);確保只在適當情況下才使用火器,並盡量避免不必要傷害(第11條第b款)。

  對於「適當」,第9條的表述是:

  「只有在為了保護生命而確定不可避免的情況下」,才可「使用致命火器」。


  違背法律的武力(暴力、虐待)行為,將受刑事責任的追究。

  香港的《警察通例》,也有相關的規定。

  以上述的法律文獻,與「雙十一實彈射擊」場景比較觀察,可以發現十一和雙十一的實彈射擊,與法律的規範有很大落差。

  連普通市民、路過現場的街坊,憑常識就可判斷近距離發實彈並無「必要性」,懷疑其正當性,也因此衍生11至13日的街頭抗議。

 
 圖2,科大學生周梓樂墮樓喪命後,許多社區都有街坊和年輕人自發的悼念會。圖為新港城商場(馬鞍山)的集會。賀名慧攝。

 

  4.從優良團隊 到不被信任

  香港警隊本稱為亞洲優良的執法團隊,近期的大學民調顯示,民眾的信任度急劇下降。

  明報和中文大學合作的民調結果是:

  對警隊信任的平均評分只有2.2分(最高10分、最低零分);完全不信任的(零分)佔51%,完全信任的(10分)只有9%。


  這並非民眾刻意與警察過不去。

  官民、警民糾結日益加深,有錯綜複雜的社會因素,「一國屋簷」下兩制邊界的模糊化,政治干預導致許多港人對自由、法治的憂患意識,激化了社會抗爭。在抗爭中,官民、警民的互信幾近崩潰邊緣。

  互信的喪失,與街頭武鬥的勇武派暴力和警暴有關。

 
圖3,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是港人普遍的願望。圖為連儂牆上的標語。賀名慧攝。

 

  5.勿掩蓋真相 設立調委會

  重建互信關係,舉步艱難。公權一方首先應信守法律行事。香港大律師公會10月16日致會員函,稱「政府所有行為也要合法」,沒有比「不負責的政府向公眾施暴更為蠶食法治」【註3】。

  公權一方應正視民眾的生命價值,關注人的尊嚴;在執法中不要阻撓和延誤人道救濟或司法救濟(如醫護救治或會見律師),否則會積聚更深的民怨,難以平息街頭抗爭。

  許多港人站出來發聲,是在尋求真相,因而厭惡迴避問責的各種藉口。七二一、八三一事件之後,民意大轉向,本不參與和理非請願者,不少人也出來「行街」,社區則有街坊派的興起。這是官方掩蓋真相、迴避七二一、八三一問責造成的民怨。

  官方拒絕設立宏觀層面的獨立調查委員會(與微觀層面、處理個案調查的監警會沒有職權的重疊),加深香港的政治危機。

 

 

 1.實彈重傷學生 引起社會爭議
 2.大炮猛轟小鳥 浸大生太冤了?
 3.戴啟思:無情況比政府施暴更蠶食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