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政治因素 逼上梁山去
6月以來的社會抗爭,以和理型民眾為多數,參與街頭游擊戰的勇武派並不多【註1】。最近興起的街坊派,多為隨意性,以「監察」警方街頭行動為主要取向,有的扮演「守護孩子」角色。
抗爭的參與,大體是官逼民反、逼上梁山的一類。逼上梁山的六大政治因素,或可以下列關鍵詞歸納:
兩制邊界,身份認同,普世價值,獨立思考,普選特首,官方偏失。
九七主權轉移後的香港,實行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變。這是中共中央及其政府對港人的承諾。
按基本法的規範,香港有「一國屋簷」(一國的主權地位及權利),也有兩制邊界: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留原來的自由社會制度、包含司法獨立的法治等。尊重「一國屋簷」和兩制邊界的清晰,應是一國兩制的標誌【註2】。
非常遺憾的,紅朝對兩制邊界的衝擊,近幾年大大增強。鼓吹「講政治」、「黨委領導一切」和「偉大鬥爭」,透過人大釋法、選舉DQ、愛國教育等,侵蝕香港的自治,許多港人感受到陸化(大陸化即赤化)的加快、擔心兩制變一制,質疑50年不變的承諾。
「送中案」引起港人對大陸司法弊端的焦慮【註3】,期望維護「免於恐懼的自由」,並觸發以和理型非暴力遊行為主的社會抗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