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香港、台灣熱點 > 送中案風暴 > 中學生結人鏈 波羅的海之路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中學生結人鏈 波羅的海之路
 
  9月19日傍晚,沙田區中學生結人鏈和平請願,呼籲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送中案」事件。在這之前,全港中學生有「九九人鏈」表達關懷香港家園、守護自由的情懷,也關乎自由、民主、人權的價值觀和「波羅的海之路」。
 
丁望

原題:九九中學人鏈 沿著愛沙尼亞
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2019.9.12,A17 版
上網:2019.9.22
字數:原文 1,888,上網2,297

 

  關鍵詞:中學生,人鏈,波羅的海,愛沙尼亞,香港家園,守護自由,醒悟,兩制,良知,獨立思考

   引用古代詩詞: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唐.李商隱: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因成二絕)

 
圖1,「九九中學人鏈」場景。港大學生會校園電視截圖。
 

  香港的「九九中學人鏈」,是中學生「社會關懷」的地標,抒發深愛香港家園、守護自由和人權的情懷。這是沿著愛沙尼亞追求文明之路的「自由行」。

  具備獨立思考力的年輕人(18-39歲)和少男、少女(13-17歲),是香港醒悟的一代。其中,不少大學生和中學生,參與抗議「送中案」。他們持續為自由、人權發聲,令人想起唐代詩人李義山(813-858)的詩句: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



  1.從心路歷程 到思索醒悟

  9月9日,上千名中學學生和校友,在校門外手牽手結成人鏈,就「送中案」引發的社會抗爭發聲,涉及五訴求、抗警暴、護自由三大主題。這是和平、理性的請願,喊出的口號是:「黑白是良知」。

  參與「九九中學人鏈」請願的,有皇仁、華仁、聖保祿、庇理羅士、聖士提反、何文田官立中學(書院)等。除了在校生,還有年長的校友、抱著嬰兒的媽媽,站立於人鏈中。

  他們重申「五大訴求缺一不可」,對於官方拒絕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表示失望。

  他們抗議警暴,提及迦密柏雨中學的一位中六男生,未參加「暴動」而在地鐵站大堂被捕,遭打頭破血流。他們呼籲正視警方用武過度、傷人太深。

  他們表達守護自由的意向,以良知辨別黑白。

  連結人鏈的請願方式,早從8月23日開始。「八二三全港人鏈」的請願,連結30個地鐵站40公里,提出守護自由、實現五大訴求的願望。

  8月23日之前,有「八二二中學生愛丁堡集會」,數千中學生聚集在中環愛丁堡廣場,呼籲官方「撤回條例」。

  從媒體的專訪、中學生在網絡上回顧「心路歷程」等考察,關懷香港家園之情,涉及三大因素:對歷史的醒悟,現實社會的比較,個人身份認同。


  2.中學就思考 後成為專才

  成為專業人才者,往往在中學時就有獨立思考力,注意時事,聚焦於社會事件;後來不斷增長知識、提升思辨力之後,成為專業人才。

  例如,1960年代的毛文革(1966—1976)、香港五月暴動(紅色暴動,1967),引起許多優秀中學生關注。他們閱讀報刊相關的專欄分析,以這類專欄分析和新聞報道為載體,了解事件大輪廓或探索相關的社會背景;其中,不少人後來念大學或到外國留學,擴大了視野,學成後成為科技工程專家、企業家、醫師等。

  當今香港的中學生,也有不少人思辨力強。他們之留意「送中案」引發的社會抗爭,與對歷史的醒悟有關。

  醒悟,是指對不實歷史教科書的警覺和反思,在接觸虛假歷史中清醒過來。據立場新聞的專訪,有中學生對當代史(1949—)的反思是:司法制度有問題,控制過大,「人民冇自由,冇權選擇……言論又打壓得好厲害」。

  了解「一黨領導」體制下司法制度的弊端,正是不少中學生反「送中案」的一個原因。當然,香港的資訊開放社會,令他思索人的價值觀、社會制度的優劣(諸如是否有投票自由、公開公平公正),在比較中產生參與社會抗爭的動力。

 
圖2,香港中西區的「九九中學人鏈」。KevinCheng@usp圖片。

 

  3.察兩制差異 重身份認同

  這幾年,北京政局左轉對香港的影響大:自治權的壓縮、參選權的政治審查(DQ)、立法會權力的大傾斜,導致兩制邊界的模糊。「左局」引發大、中學生的憂患意識。

  不同時段的政治生態、兩制差異的比較,也令許多人有自由、法治受威脅的危機感,並因此而「站出來發聲」。

  「七二一元朗白色恐怖」、「八三一太子車站暴力」和「北區醫院病床警暴」(8月20日揭發)等「場景」,促使不少中學生注視黑暴、警暴,並參與人鏈集會。這是直面現實而催生的行動。

  港人的身份認同,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9月2日,德國之聲訪問一位16歲中學生,他說隨父母從大陸定居香港,漸漸了解真相,發現北京「與想像中的不一樣」,便覺得應參加罷課。另一位來自湖南的少年,在香港念書近10年,對媽媽的「紅色教育」懷疑;他有港人的身份認同(立場新聞9月9 日),覺得要盡港人的責任,為守護自由發聲。


  4.脫共自由化 波羅的海路 

  「八二三全港人鏈」和「九九中學人鏈」,源自反極權、爭自由的波羅的海之路,即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的自由化之路。

  在二戰(歐洲1939—1945,中國1937—1945)時的1939年8月23日,斯大林與希特勒秘密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由各自的外長簽署,故又名莫洛托夫—李賓特洛普秘密備忘錄),揮軍強佔波羅的海三國,後強制它們成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毀滅它們的自由、法治。

  蘇東波(蘇聯東歐民主改革波潮,1989—1991)時的1989年8月23日,三國發起連接首都的人鏈(610公里),以示團結反極權、爭自由。1990年3月、8月,三國先後「脫共」。

 
圖3,夜幕下,「八二三全港人鏈」場景,賀名慧攝。
 

  5.在愛沙尼亞 自由新景觀

  「脫共」後,走向自由、民主和西歐化之路,政治、經濟的發展良好。愛沙尼亞處於領先地位,普及教育、創新科技成果尤大。

  2018年的人均GDP,全球平均數略超過1萬美元。三國的數據是:愛沙尼亞2.3萬(42),立陶宛1.9萬(47),拉脫維亞1.8萬(49)〔括號內為全球排名:據IMF排名加港、澳、台經濟體和全球平均數調整的排名〕。

  華人聚居地的數據是:新加坡6.4萬(8),香港4.9萬(17),台灣2.5萬(39),紅色中國0.96萬(73)。

  在自由之家的自由指數(2019,209個評估體),三國排名是:18、36、50;台灣26,香港110,新加坡122,紅中189。

  在新聞自由指數:三國是:11、30、24;台灣42,香港73,新加坡151,紅中177(倒數4)。

 
 本文英文摘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