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反覆左折騰 歷史教訓重
最近有人放出「私企離場」說,與前兩年官方宣揚實現共產主義「偉大目標」一樣,引起工商業者對歷史經驗教訓的聯想,刺痛了舊傷疤,對制度性成本的風險也就看得更重。
所謂歷史經驗教訓,是自1950年代以來,政局左轉衍生的極左政策或政治運動,對私企的衝擊。
1953—1956年的「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運動,是個體戶(含修理、縫補、擦鞋一類的小攤檔)和私企(商店、工廠、公司),面對的公私合營變革。
在公私合營高潮的1956年,被民間稱為「南天王」的陶鑄(廣東省委第一書記)說:幾天內我們「共」了一大筆財「產」,資本家的1億9千多萬被我們拿過來了(大意)。在上海,被「共產」的數額更大。這種強制性的「贖買」,或是不少私商晚上「抱頭痛哭」(紅二代胡德平語)的主因。
公私合營後,服務類的小攤檔,出城販運的農民,城鎮小型的私人商店(粥麵店、豆腐店和小作坊之類),數量大大減少,但仍可苟延殘喘。
毛文革時(1966—1976),卻遭到幾近潰滅性之禍。據官方的數據,到1976年底,私企「已經絕跡」,個體戶則減到19萬(1965年171萬,1972年66萬),只有文革初期(1966)時的12%(《當代中國研究》雙月刊2006年第3期,頁49)。
直到1979年後,私營工商業才逐漸「重生」。
1978年12月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全黨工作重心轉移到發展經濟。1979—1989期間,經濟體制改革逐漸摸索、擴大和全面推行。
從農村包產到戶開出「一條血路」,到農奴化的人民公社解體(1984),從1980年開放個體戶(第一張營業牌照發給浙江溫州擺針線攤的19歲小妹),到開放私企僱工生產的溫州模式,衝開馬克思在剩餘價值論設立的邊界(僱工超過7人者,是剝削工人「剩餘價值」的資本家),個體戶和私企備受艱難,但總算走出一條路。恰如《易經.繫辭》謂:
「窮則變,變則通」,「變而通之以盡利」,「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八九學潮後,替代趙紫陽的新總書記,展開嚴密的秋後算帳,搜捕同情、支持學生和平請願的私商,說要使他們傾家蕩產。他的「七一講話」(1991)大談「講政治」,並有「姓社姓資」之問,私商的處境惡化。1989年的個體戶、私企,分別比1988年減少15%、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