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選項 棄盲動主義
中共中央紀委書記、紅二代的王岐山,曾推薦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Tocqueville, 1805—1859)的《舊制度與大革命》,帶出討論革命還是改革(改良)的話題。
在一國屋簷下的香港,絕沒有革命的平台,而只有小範圍的改良主義空間。推動改良,優化一國兩制的機制,有效保持原有的法治、自由的社會制度,是第一選項;港獨一類的革命,是絕不可能的。
托克維爾研究不同時段的法國革命(1789—1794及1848—1851),深感自由民主之路面對的一大障礙,是當時的法國「不能摧毀中央集權」。在100多年後的香港,人們面對的政治現實是:中央集權或是家長制個人集權更甚,自治是很有限度的「恩賜」。
港獨之路不可行,難獲民眾呼應。《易經.繫辭》有儒家「待時而動」(避免盲動)的理念,謂:「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
將這段話移置於當今的香港,可伸延詮釋為:港獨的政治風險極大而絕無成功的可能,違法的盲動主義只能帶來禍害,有判斷力的民眾不會參與;港獨之言引起官方預警和社會的政治恐懼,權衡利弊的民眾不會呼應。
政治博弈與商業投資一樣,牽涉機會成本。在一國屋簷下,組織港獨政黨或推動港獨運動,只有沉重的「成本」,而不會有「機會」;其因之一,是本欄6月29日的分析:「北京官方和特區政府不可能不認真對付。」【註2】
年輕一代的社會抗爭和政治參與,要在基本法和香港法律框架之下,走和平非暴力的改良主義之路。香港有民間(公民、市民)社會悠久的秩序文化,壓力團體的社會抗爭積累了豐富經驗,例如在和平、有序、持久的抗爭中,重視以法律手段擴大社會影響力,建立民意基礎和社會共識,這是值得年輕人參照的。
流於口號的政治浮躁,鼓吹「街頭勇武」的亢奮,不顧後果「闖紅」的盲動主義,與社會脫節,難以建立公信力。
比較可行之路,是關心民疾、做實事,紮根基層提供社會服務;在建立民意的基礎上,參與區議會、立法會的選舉,走向民主參政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