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香港、台灣熱點 > 公共治理與民間抗爭 > 新聞自由指數 港急降台上升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新聞自由指數 港急降台上升
 
 
丁望

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2017.5.4,A14版
上網:2017.5.12
字數:原文1,888,上網3,039

 

  關鍵詞新聞自由,指數,排位,五大優勢,政治生態,體制弊端,潛在危機,華人聚居地區

  述評國家地區:香港,台灣,中國大陸,新加坡,馬來西亞,北朝鮮,越南,老撾,古巴,俄羅斯,蒙古,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

  引述歷史典籍
  流水清濁,在其源也。/源濁而望水清,理不可得。(貞觀政要.誠信)

 
 圖1,中環仍是香港商業繁榮的地標,但全港的新聞自由度持續下降。本網記者攝圖。

 

  總部設在巴黎的「無國界記者」(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是全球媒體監察的非政府組織(NGO)。它在4月底公布2017年度的全球新聞自由指數(World Press Freedom Index),香港急降4位。

  在全球180個國家、地區中,香港排73位,比原共產國家、蘇東波(1991)後走向自由化的蒙古(69位)、匈牙利(71)還低;與波羅的海沿岸原蘇聯加盟共和國愛沙尼亞(12)、拉脫維亞(28)、立陶宛(36)相比,差距更加大【表1】。

  香港原是新聞自由度很高的國際都市。2002年,全球新聞自由指數首次出台,香港排名18;後來,從逐漸下降轉為急跌【表2】:2011—2012年54,2013年58,2014年61,2015年70,2016年69。指數的一再下降,突顯新聞、言論自由的潛在危機。

  本文以比較研究的視角,述評不同社會制度下新聞自由度的差異,分析差異背後的政治、經濟因素。


  香港降至73 台灣排位45

  新聞自由度下降或上升的趨勢,先從廣義的華人聚居地區經濟體比較述評。

  從全球新聞自由指數和綜合性的自由指數(自由之家主辦,華盛頓),到國際貨幣基金(IMF)的人均GDP排名等,香港和台灣、中國大陸分列評分、排名。把分別有華族人口70%、24%的新加坡、馬來西亞也列入,則華族聚居地的量化比較「參照體」有5個。

  2017年的新聞自由指數,5個地區的排名(括號內數字,是比2016年的升或降)是:台灣45(+6),香港73(—4),馬來西亞144(+3),新加坡151(+3),中國大陸176(+0)。


  如以排60位或上者為「新聞自由度高」,則台灣在這一組,它是亞洲的最高位,比南韓(63)、日本(72)都高。它的排名保持多年上升趨勢(2015年50,2016年51)。

  這種趨勢和選舉權的發展、選舉新聞多,促使「無國界記者」把亞洲辦事處設於台北。


  新加坡位低 倒數30之內

  新、馬和中國大陸的排名,一向很低。中國大陸更在倒數10之內,今年是倒數5,這幾年徘徊在倒5上下。

  經濟發展水準的高低,不一定與新聞自由度成正比。2016年,廣義華族地區人均GDP(美元)是:新加坡約5.3萬,香港超過4.3萬,台灣接近2.3萬,馬來西亞約0.93萬,中國大陸約0.81萬。

  香港在全球人均GDP排名16上下,新聞自由度高於人均GDP較低的中國大陸和馬來西亞。但是,人均GDP幾乎少50%的台灣,新聞自由度卻比香港高28位。


  新加坡早列入經濟發達國家,多年排在10名之內,去年的人均GDP相當於台灣的2.4倍,新聞自由度卻一直很低,今年列全球最低30之內,排位與台灣相差106位、與香港相差78位。

 
圖2,新加坡是經濟發達國家,新聞自由度卻甚低。網絡圖片。
 

  經濟發達國 自由指數高

  在各類全球指數,特別是自由之家的自由指數(綜合類)、美國傳統基金會(華盛頓)的經濟自由指數及新聞自由指數、清廉指數等,排位最高的一組,大都是西方經濟發達國家;最低的一組,則多半是「一黨領導」的老共。

  2017年的全球新聞自由指數,前10位是:1.挪威,2.瑞典,3.芬蘭,4.丹麥,5.荷蘭,6.哥斯達黎加,7.瑞士,8.牙買加,9.比利時,10.冰島。其中,6和8是美洲的發展中國家,其餘為歐洲經濟發達國家,人均GDP超過4萬美元。

  其他西方經濟發達國家,如奧地利、紐西蘭、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排位在11至22之間;法、英、美,則分別排39、40、43,均在高位組。

  排位在倒數11之內的,有5個老共:北朝鮮倒1,中國大陸倒5,越南倒6,古巴倒8,老撾倒11。

  蘇東波衝擊下解體的蘇聯、東歐共產國家中,俄羅斯和原蘇聯中亞的加盟共和國,新聞自由指數的排位也很低:俄羅斯148,塔吉克149,哈薩克157,烏茲別克169(倒12),土庫曼178(倒3),前4國是上海合作組織(簡稱上合)的成員國。


  具五大優勢 護新聞自由

  新聞自由指數的高與低、升與降,除關乎經濟發展水準,尚與錯綜複雜的政治生態有關。

  歷史典籍《貞觀政要.誠信》引唐太宗語:「流水清濁,在其源也。……源濁而望水清,理不可得。」就社會現代化與新聞自由而言,所謂水源的清濁,可伸延解讀為孕育和發展新聞自由的良好政治生態,或其反面。


  建構良好的政治生態,需有司法獨立的法治,自由的社會制度(包含規範和限制公權、保障人權的機制),具公平競爭機制的完全市場經濟體系,NGO、壓力團體有活動空間的民間(公民)社會;還要有行政中立、具廉政機制的公務員體制(如香港原有的英式公務員體制)。

  西方經濟發達的民主國家,都有這五大優勢,並成為新聞自由的基石。

  「一黨領導」的政體,遠離法治,缺乏良制,沒有完全的市場經濟,甚至仍實行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如北朝鮮),更打壓或不容許民間社會;亦沒有行政中立、廉潔的公務員體制,只有官本位的官僚主義體系、常見的假大空現象。水「濁」之地,必然沒有真正的新聞自由。

  中國大陸向來有嚴密的新聞、言論、思想控制,源自列寧、斯大林的蘇聯新聞審查制度積弊甚深。這幾年政局左轉,增強新聞監控和「意識形態鬥爭」,即使是「姓黨」官媒體受到的管制也增多。其在全球新聞自由指數的排名,在倒5或倒4,也就成了「新常態」。

  俄羅斯和中亞諸國的原共產政體崩潰後,列寧、斯大林遺毒深,原來體制弊端的沉澱多,也是「水不清」之地,亦缺乏新聞自由。    


   港倒退頹勢 因外來因素

  相對於戒嚴時期和民主化啟步時段,台灣的新聞自由度大有改善。這關乎21世紀以來民主化步伐加快、兩黨輪替制的建立和發展。台灣居民有充分的選舉權,從最低的里長選舉,到縣、市長和議員選舉,直到立法院和總統選舉,選民都有行使直接選擇權的一票。全民擁有普選權的實現,有助鞏固或提升新聞、言論自由。

  香港原也有五大優勢,人均GDP又列發達經濟體之林,新聞自由度本應在指數的高位區,但多年來一直處於下降的頹勢。

  頹勢的形成,主要是外來的因素,變相的政治干預,某些極左的義和團式恫嚇,對國企廣告的嚴緊調控,使香港的傳媒生態惡化。內在的因素,是香港沒有普選,行政長官由1,200個選委圈出,衍生689長官、777長官;缺乏民主機制的社會、政府,妨礙新聞自由的發展。

  一些媒體的「自我審查」或恐懼性的「迴避敏感話題」,也是重要因素。至於街頭砍殺報紙總編輯和變相「越境綁架」事件的發生,更給傳媒投下難以排除的陰影。


  新加坡新聞自由度一直很低,與經濟發展程度、全球法治指數和清廉指數高不相稱。新聞自由度低的主因,是家長式威權政治對新聞的控制偏緊。

 
表1,2017全球新聞自由指數排名(評估國家、地區180個)
0排名
 國家地區

1

 挪威(北歐)

2

 瑞典(北歐)

3

 芬蘭(北歐)

4

 丹麥(北歐)

5

 荷蘭(西歐)

6

 哥斯達黎加(美洲)

7

 瑞士(西歐)

8

 牙買加(美洲)

9

 比利時(西歐)

10

 冰島(北歐)

11

 奧地利(西歐)

12

 愛沙尼亞(西歐.波羅的海)

28

 拉脫維亞(西歐.波羅的海)

36

 立陶宛(西歐.波羅的海)

45

 台灣(亞洲)

70

 香港(亞洲)

144

 馬來西亞(亞洲)

151

 新加坡(亞洲)

176

 中國大陸(亞洲)

170

 老撾(亞洲)

173

 古巴(美洲)

175

 越南(亞洲)

180

 北朝鮮(亞洲)  

69

 蒙古(亞洲)

148

 俄羅斯(歐、亞)

149

 塔吉克(中亞)

157

 烏茲別克(中亞)

178

 土庫曼(中亞)

 
表2,全球新聞自由指數中香港的排位(2002—2017)
 0年份,評估國家、地區

香港排位

 1. 2002,139

18

 2. 2003,166

56

 3. 2004,167

34

 4. 2005,167

51

 5. 2006,168

58

 6. 2007,168

61

 7. 2008,173

51

 8. 2009,175

48

 9. 2010,178

34

 10. 2011—12,179

54

 11. 2013,179

58

 12. 2014,180

61

 13. 2015,180

70

 14. 2016,178

69

 15. 2017,180

73

 
 .本文英文摘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