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歷史 > 毛文革 > 從五一六通知 到五一七評論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從五一六通知 到五一七評論
 
丁望

原題:1思索五一六通知 未忘毛文革罪孽
   2北京517評論 迴避文革回潮
原載:1信報〈中國21〉專欄,2016.5.17,A14版
   2信報〈思維漫步〉專欄,2016.5.19,A16版
上網:2016.6.5
字數:原文2,898,上網3,148

 

  關鍵詞516通知,517評論,423評論,毛文革,號角,文革災難,罪孽,餘孽,遺毒,遺忘,政治符號,規格,秩序文化,反思

  相關人物
:胡耀邦,于幼軍,沈寶祥,于洪君,周志興,雷頤,李克軍,徐友漁,張博樹,李振盛,丘慧芬

 
 圖1,1984年4月23日,《人民日報》第1版發表「本報評論員」文章〈就是要徹底否定「文革」〉。
 
  5月16日,是中華民族的災難日,也是人類文明遭受摧殘的標記。50年前的「516通知」,吹響全面開展毛文革(1966—1976)的號角,數億人陷於苦難。

  50年後的5月16日,全球有思考力的人未忘毛文革的罪孽,思索「516通知」背後的體制弊端。香港幾家紙媒,有毛文革50周年的專題報道或系列分析。


   從德國之聲 到炎黃春秋

  較之於香港,外國大型媒體更具活力。德國之聲、紐約時報、BBC、VOA等的網絡平台,都有毛文革50年特輯,提出深刻反思的話題。其中,德國之聲〈五十議文革〉的廣度,令人印象深刻;有德國學者提到希特勒的專制和戰爭罪孽,並以此比較毛文革的禍害。

  在毛文革發生的北京,「姓黨」的紙媒都不提「516通知」和毛文革災難,連胡溫新政期間比較開明的《南方周末》和《中國青年報》也不再「拒絕遺忘」,被「改造」而不得不順從家長意志。

  唯一未忘毛文革罪孽、提起「516通知」的紙媒,是半民間化的《炎黃春秋》月刊。5月號反思文革的篇幅本來很大,因受官方壓制而抽走一大半並因此脫期,至近日才付印出版。與文革有關的文章有4篇,作者周瑞金、余煥椿當過《人民日報》副總編輯,是文革研究者。余氏的〈1965年的人民日報〉,述評1965至1968年《人民日報》被毛打壓的實況,觸及《海瑞罷官》與彭真北京市委事件、二月提綱和「516通知」,涉高層鬥爭內幕,有助讀者了解「516通知」與毛的「神秘化」。

  知識界的網絡亦備受壓制。只有周志興主持的共識網,仍刊出批判毛文革造神的文稿,並比較希特勒「國家罪孽」反思毛文革。5月16日上網3篇述評:原駐烏茲別克大使、中聯部副部長于洪君的〈荒誕歲月中的荒誕外交〉,李克軍記述少年紅衛兵迎接芒果(聖果?)跳忠字舞的往事,雷頤的〈抵抗遺忘,心靈才能不在黑暗中行走〉。雷氏不直接寫毛文革,而是寫希特勒的「統一思想」、包括焚書的文化專制主義,也觸及二戰後德國民族的醒悟和「罪孽感」,並走向真正民主、文明之路;作者的用意,在呼籲經歷文革者了解過去,不要刻意掩蓋罪孽。


  反思毛文革 正視亞文革

  美國、加拿大的華人,也有反思毛文革活動。溫哥華的加拿大價值守護聯盟舉辦〈回望與警惕〉演講會,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學系教授丘慧芬等析毛文革50年。

  紐約法拉盛則有毛文革回顧:〈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文革:文革50年反思圖片展覽〉。北京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原研究員張博樹和徐友漁、北京新聞攝影師李振盛等參加。徐氏說:「文革的陰影還沒有過去,……可能還會發生類似文革的東西。」

  這些活動突顯「拒絕遺忘」者,對毛文革持續思索,也表達對近幾年亞文革的憂患意識。

 
 圖2,2016年5月17日,《人民日報》第4版發表任平的〈以史為鑒是為了更好前進〉。
 

  五一七評論 避文革遺毒

  《人民日報》在5月16日「戴口罩而沉默」之後,於17日發表署名評論,題為〈以史為鑒是為了更好前進〉,涉及毛文革發動50年。

  它只是引述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決議對毛文革的結論,聲稱文革不會重演,並宣揚「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順應新權要的「三自信」說。

  「517評論」釋放什麼政治符號?頗值得探討。且以比較歷史的視角,試析評論文章的「規格」,比較1984「423評論」的內涵,強調個人權威、核心地位與反左主調的差異。

  處於中共中央機關報地位的《人民日報》,與高層決策、政策解說、政治動員和黨內鬥爭息息相關。

  在「一黨領導」體制下,「規格」是政治秩序文化的重要因素。《人民日報》的評論文章,向來有嚴格的「規格」:最高一級是社論,代表中共中央「發話」(毛時代需由毛或總書記、主管宣傳的政治局成員審閱核發);次一級,是「本報評論員」文章,八十年代以來大都傳達總書記、書記處的「思路」;再次一級,是「本報評論部」文章。

  「517評論」署名「任平」,取人(任)民日報評(平)論的諧音。其「規格」低於「任仲平」和「任理軒」,政治的含金量更低於評論部或評論員的文章。「任仲平」是人(任)民日報重(仲)要評(平)論之意,「任理軒」是人(任)民日報理(理)論宣(軒)傳部(?)之意,是老字號,「任平」則是新丁。

  「任平」的「517評論」刊於第4版,而「本報評論員」文刊於第1版或2版,這是「規格」的差異之一。

  「規格」的比較,還有另一選項:18日,《人民日報》第1版頭條是總書記強調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講話;同版刊出「本報評論員」的〈立時代潮頭 發思想先聲〉頌揚講話,第7版刊出2篇署名文章也是「歌德」,配合第1版的報道和評論。

  比較17、18日的「規格」,可知輕、重的差異大:輕文革反思,重宣傳「權威講話」、馬克思主義和毛思想「指導地位」。實是在「引導」人們學習馬克思主義和毛思想,避開導致毛文革災難的制度弊端、文革的局部回潮。


  耀邦時防左 現熱中造神

  沿著時光隧道,回視八十年代前期改革家胡耀邦(1915—1989)主持中央書記處的政治生態,更可以發現反左與回到毛老路的「朝代差異」。

  在胡氏和書記處(萬里、胡啟立、喬石等)主導下,《人民日報》於1984年4月23日發表「本報評論員」文章〈就是要徹底否定「文革」〉(即1984「423評論」),刊於第1版報名旁右上角,配合頭條新聞(關於清除「左」影響)。

  它提到文革結束多年,還有「一點文革的餘波微瀾」:

  「一接觸到文革中的某些問題,有人就『剪不斷,理還亂』了。他們拐彎抹角,千方百計,肯定當時的所作所為,甚至為搞『活人展覽』以及比這更醜的惡行辯護。……他們至今仍然堅持錯誤,有的甚至身居要職,被當作接班人加以培養。

  它說:「這散發著文革霉味的語言,不正反映出文革在這些人的心目中並沒有推倒嗎?

  它強調:「對文革就是要徹底否定。」

  與32年後「517評論」比較,可發現兩者的版位「規格」差異大,內容差異更大。

  「517評論」不提文革遺毒,更不可能說徹底否定文革。它引述十一屆六中全會關於文革是「內亂」之說後的主調之一,是「回擊」借否定文革去「否定黨的歷史、否定黨的領導」,實際是以「反歷史虛無主義」為藉口,壓制批判毛文革、反思體制弊端;主調之二,是強調統一意志於新權要「系列重要講話」,樹立核心意識(指認同核心地位,絕對服從、絕對忠誠、維護其絕對權威)。

  從內容的比較,可看出1984「423評論」的主調,是深刻反思毛文革、正視文革遺毒,表達胡耀邦和書記處的反左使命感;「517評論」則給人敷衍民意之感,其著力點是新領導人核心地位的權威。

  有北京的網民留言:官方缺乏反思文革的誠意,更未回應人們對文革局部回潮的焦慮。


  思考型文人 說借屍還魂

  非常奇特的,1984「423評論」描述的文革遺毒,恰正是32年後毛文革局部回潮的「景象」。

  北京的思考型官員、文人,提到類似文革的狀況。中央黨校教授蔡霞說:「2013年以來官方輿論中的階級鬥爭論、專政論、刀把子等說法,……是文革中的常用語。」

  同校教授沈寶祥提到胡耀邦的話:「四人幫要捲土重來是不可能了,但是借屍還魂是可能的。」他說:「現在來看耀邦這個話是非常深刻的。……文化大革命的那一套,四人幫的一套,借屍還魂的現象我感覺越來越多了」,「還有文革餘孽,通過採訪……發表文章為文化大革命辯護。」

  曾任文化部黨組書記的于幼軍說:「這些年,文革陰魂若隱若現,侵蝕執政黨和人民肌體,極少數人……認為需要第二次、第三次文革。」

  許多人提到「人民大會堂」的5月紅歌大演唱,是毛文革回潮的標記。

 
  (後記:兩文合併為本文,略有補充、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