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香港、台灣熱點 > 公共治理與民間抗爭 > 猴年旺角事件 衝擊秩序文化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猴年旺角事件 衝擊秩序文化
 
 
丁望

原載: 信報〈思維漫步〉專欄,2016.2.11,A15版
上網:2016.2.17
字數:原文1,888,上網2,193

 

  關鍵詞:旺角事件,2.08事件,社會抗爭,街頭騷動,暴力行為,秩序文化,行止有度,民間社會,紅色化(赤化),兩制邊界,民怨,社會危機

 
圖1,旺角街頭烈火.網絡圖片

 

  大年初一的旺角事件(2.08事件),由街頭抗議演變為暴力行為,給猴年帶來陰影:香港的秩序文化受到衝擊。

  筆者把旺角事件中的街頭騷動稱為暴力行為,一是騷動者以磚頭、木棍等毆打交通警察,又縱火焚燒,危害公共安全;二是戴白口罩的騷動者,以巴掌阻撓攝影採訪,甚至攻擊記者,有人以磚頭擊傷記者。有暴力行為者,部分是在校學生,大都是社會底層的學徒、技工或無業遊民;有一學生竟在網上煽動他人攻打記者,這是荒謬的行徑。

  對暴力行為說「不」,關乎維護香港的秩序文化。以法治、制度、道德為基礎的秩序文化維繫人際、社會有序的運行;從排隊守序上車,到和平、理性的請願,突顯港人特有的秩序觀和公民素質、追求並提升社會文明的上進心。擾亂社會秩序的街頭騷動、暴力行為,與法治、社會文明之路背道而馳。


  抗爭有邊界 應行止有度 

  旺角事件的起因,是一群年輕人支持非法擺賣的熟食小販、期待保留「夜市特色」。食環署取締非法擺賣,是基於公共安全、環衛;在人口密集旅遊區的狹窄街道,禁擺設熟食檔,有市政的合法性和執法的正當性。英治時代「走鬼淋油」事件,使一位兒童嚴重燙傷的悲劇,深深刻印在當時港人的記憶屏幕。

  在這次旺角爭執中,食環署和警方在現場或有溝通、對話不足之處,警察朝天開槍示警後以槍對準民眾或引起誤會,但騷動者的暴力行為,傷害了他人、造成鬧市火災的風險,也使記者的採訪受到威脅,這是侵害了「免於恐懼的自由」。

  體制弊端和官方政策失當、社會的多元化和利益訴求差異,衍生民間社會抗爭,是社會的常態。抗爭必須在法治軌道上秉持和平、理性,暴力行為既導致失序,亦不可能達致爭取利益的目標。

  除非是發動革命,如同流氓無產者發動或參與的紅色暴力革命,或是「伊斯蘭國」盲從者的原教旨主義革命,香港的社會抗爭只能是改良主義模式:請願表達訴求、通過選舉爭取利益等和平方式,達到一部分的改良目標。

  後續的社會抗爭,或會增多。香港有較成熟的民間社會(公民社會),社會抗爭中的理性,足以維持香港良好的秩序文化,不致引發整體社會的動盪,這是令人樂觀的一面。但是,參與抗爭的年輕人數量日益增多,部分人偏於激烈,在抗爭現場難免有非理性的亢奮,訴之於暴力的傾向較強,這是令人擔憂之處。

  組織和參與社會抗爭特別是介入街頭行動者,要建立「邊界觀」,守護法治的「邊界」,適可而止,如同《易經.艮》之「彖」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所謂行止有度的「度」,就是「邊界」,不能超越法律、秩序的邊界。


  年輕人的社會抗爭,大都富有社會理想,如社會公平、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對民主的追求、維持「一國兩制」、抗拒紅色化(赤化)。他們的抗爭行為愈是和平、理性,愈能獲取更多市民的了解、支持,反之則不可持續。創造可持續發展的空間,是社會抗爭的一大要素。   


  積聚民怨多 公信力偏低

  旺角事件背後各種「社會矛盾」的交纏,值得關注和探討。

  社會抗爭頻仍,有錯綜複雜的社會因素。香港面對的社會危機之一,是官方的施政有不少偏失或民眾認為大可改善而未改善之處。

  例如以強勢姿態讓高鐵「上馬」,又未談妥一地兩檢,是否太遷就「上級」而使港人背負沉重代價?再如缺乏建立全民退保的誠意和承擔,前幾年卻慷慨捐出100億給四川救災,竟從未有效跟進用到何處(有無官員貪污流失)?對港人未盡責。許多市民對施政的不滿、對政府官員不信任,使官方的公信力低,公權力的行使難度更大。

  社會危機之二,是如何正視社會的公平、正義。上述的全民退保就涉及社會公平、經濟發展成果的分享,官方只保障官員的高薪和高收入者的低稅制、富有階層獲取經濟發展的利益,貧富懸殊甚大;大量公共資源外耗(對外捐款,接受過量的單程證移民),卻不能給予市民退保,市民有不平感。

  香港大學的陳文敏事件,也涉及對他和社會的公平、正義和校園獨立自主。這一類社會事件積聚民怨,而官方對話、溝通機制脆弱,令民怨難以緩解。官方往往一意孤行打壓,加劇社會抗爭。   


  守兩制邊界 護自由社會

  北京對港強化赤化,輸入「一黨領導」體制的思想意識、青年學生控制模式,使兩制邊界模糊,是另一社會危機。

  以基本法和香港法律,確保兩制邊界的清晰,維護「一國兩制」,是香港保持制度優勢、經濟發展的關鍵。這幾年,北京政局大左轉催化「亞文革」、加快對香港的紅色化,例如中共教育部黨組在2月初下達的4號文件〈中共教育部黨組關於教育系統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意見〉,稱「將加大對香港……青少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力度」。據中共中央會議的相關文獻,「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調是「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在香港,是否適合強調「愛黨、愛社會主義」的政治思想教育,是否模糊了兩制邊界?至於街頭砍殺報紙老總和越境政治綁架,更使香港的政治生態惡化。

  官方的當務之急,是緩解民怨,改善民生,在社會公平、正義方面多做實事。就旺角事件而言,應成立獨立的調查委員會,對各方展開全面調查,包括調查「有償遊行」嫁禍的傳聞、對「佔中」秋後算帳的疑慮、明報記者表明身份後仍遭警察毒打,盡快釋放錯捕的學生(如《學苑》候任總編輯),以解許多港人的困惑。  

  

 (後記:本文上網時略有補充、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