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經濟 > 經濟政策分析 > 2016大事 供給側改革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2016大事 供給側改革
 
 
丁望

原題:經濟工作會議 涉適度軟刺激
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2015.12.24,A12版
上網:2016.1.12
字數:原文2,888,上網3,090

 

  關鍵詞經濟工作會議,供給側改革,五大任務,去產能,去庫存,鬼城,粗放型,軟體建設,誠信體系

 
圖1,高耗能、高污染,產能大量過剩的鋼鐵企業。網絡圖片
 
  12月18日至21日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2016年宏觀經濟政策、經濟發展的五大任務。

  其政策取向是:供給側改革,化解產能過剩和房地產庫存(要地產商削價售樓,協調消除「鬼城」);實行適度軟刺激的財政、貨幣政策(提高財政赤字率),降低企業成本(涉港商的增值稅、行政繳費、社保費);防範P2P(平台對平台的網絡借貸)風險等。

  經濟工作會議之後,是城市工作會議(37年後的恢復);一年一次的農村工作會議,稍後亦舉行。會議都涉及明年或十三五規劃(第十三個五年規劃,2016-2020)的主要經濟指標。據李克強總理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十三五的GDP,年均增長6.5%以上。6.5%是保底指標,今年的增長率在6.9%左右,與過去30年的超過9%落差甚大,經濟下行的勢態仍將持續。


  供給和消費 關乎六點五

  在經濟工作會議之前,國務院召開經濟工作專家座談會,李克強提到要推行供給側改革,以保持經濟平穩發展,即保持GDP中高速增長。國務院定的保底指標是「保六點五」,各省提出的多半是「保七」。

  保持中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不再是官方的大規模投資、商品的擴大出口。李克強說,必須從供、需兩端「雙向持續發力」,「不能一頭沉」。

  北京官媒對供給側改革的意涵,並無清晰的輪廓性解釋,本文先略作解釋。

  經濟持續高增長的動力,是傳統的「三馬車」:固定資產投資、商品出口貿易(贏得大量順差)、社會的消費需求。「三馬車」可分為供給側、需求側(或稱供需兩頭)。

  在經濟下行、產能過剩、GDP增長率從高速(9%以上)轉到中高速(7%上下)並將常態化之後,官方不能再大規模投入資金、資源(包括能源)擴大固定資產投資,出口貿易則受國際市場負面影響。官方著力刺激內部消費需求,以保持GDP中高速增長、減低就業大幅萎縮風險。

  在消費需求方面,勢態也有較大改變。公款消費的管制和下降,國企高管減薪,政治運動式的肅貪導致禮品消費的壓縮,是不可忽略的因素,還要在供給側下功夫。

  供給側當前的困境,是官方無大規模擴大投資之力(地方政府已有債務之累),民企則因稅賦重、國際市場萎縮而投資意欲較低;高耗能高污染產能大量過剩(如鋼鐵、水泥產業),產品大量積壓未形成「有效供給」創造商品價值;房地產庫存多,不少都市有「鬼城」。在消費側,則是有效消費需求不足,如外國對進口貨物的需求仍較低。


  削價去庫存 赤字率提高

  經濟工作會議定出的2016年「總基調」是: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社會保障政策「托底」)、防風險(防P2P崩塌等)。

  五大任務的關鍵詞則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本文試解讀如下。


  去產能,指處置產能過剩。鋼鐵、煤炭工業等傳統重工業、風電設備和低端加工製造業,產能大量過剩,而一噸鋼的利潤只有幾毛錢,「公有制」國企鋼鐵廠仍忙著煉鋼,以維持工人編制。官方擬以兼併重組(涉及裁減職工)、破產清算、安置下崗,去處置「殭屍企業」和產能過剩,遏制國企虧損。

  去庫存,主要是指化解房地產業的庫存、大中城市空置的「鬼城」。「鼓勵」地產商削價減庫存,並加快城鎮化的戶籍改革,增加「新市民」的購房需求。

  去槓桿,指針對「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面對經濟下行,銀行利率和準備金槓桿要「適度靈活」,「實行減稅政策,階段性提高財政赤字率」,「營造寬鬆的市場經營和投資環境」。在適度寬鬆中,要防範金融風險。貨幣政策與美國的加息逆向,貨幣供應原是「鬆緊適度」,現在改為「靈活適度」,意味貨幣供應轉向略為寬鬆。

  降成本,是指減稅(營業稅、增值稅等)、減電費、減信貸利率和行政收費等。

  補短板,是指補基礎設施等方面的不足,如增加農田水利設施等;也指補某些服務行業(如老年生活服務)之不足。

  增財赤數額,是基於適度增加投資和減稅的需要,也為了社保「托底」的資金保障(如應對鋼鐵類國企裁員)。2015年的財赤率預期是2.3%,2016年的GDP增長率和財政收入雖會下行,但仍有提高財赤至3%的空間。3%仍在歐盟的安全標準內。


   供給側改革 改變粗放型

  2016年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是供給側改革。中共中央財經小組11月會議確定:「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保持增長動力。」

  12月初,李克強召開經濟工作專家座談會,也講述此項改革,強調供給、消費需求兩側要「雙向持續發力」,「不能一頭沉」。

  經濟工作會議的文件,稱開展供給側改革,是「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供給側改革關乎拉動GDP增長的「三馬車」:固定資產投資,對外貿易(涉供給側及需求側)、消費需求。固定資產投資和商品出口在供給側(或稱供給端),商品進口和消費需求在消費側。

  在無法大幅增加官方投資、消費力比較疲弱之下,供給側改革便更有「迫切性」。

  推行供給側改革,是要改變供給側的傳統結構弊端。

  弊端之一,是照搬斯大林集權式計劃經濟體制,導致產業結構畸型,重化工業(重工業和石油化工業)的比重太高。


  八十年代以來,產業結構調整有成果,但仍未能適應市場的消費需求,以致產能過剩。近幾年,鋼鐵、煤炭、風電設備等產品的庫存太多,房地產的空置率亦高,有些城市還有夜間不見燈火的「鬼城」。

  弊端之二,企業經營和經濟發展的粗放型。粗放型可歸納為「三高三低」:資源投入高、能源消耗高、排放多污染高;自主創新低(產品簡單模仿、複製多)、經營效益低和產品質量低,即產業和產品低端化。粗放型經濟對資源的浪費和破壞,導致許多工業城市陷於資源枯竭、被邊緣化,如東北的煤都阜新、鋼都鞍山、鐵城本溪。


  粗放型產業造成自然生態的惡化,其粗糙低端產品,難滿足有中高檔產品需求的消費者,亦影響外貿出口檔次,加劇產能過剩、產品積壓。


  調產業結構 減企業成本

  供給側改革的取向,是調整產業結構,去剩餘產能,使之與消費側的需求更適應。例如,污染重的夕陽產業鋼鐵工業加快下馬,有效去剩餘產能和產品積壓,以助減低PM2.5污染、霧霾天氣的侵害;再如發展有較大市場空間的供給側產業(如環保產業),增加新產品,以刺激消費側的「量增」。

  去剩餘產能,涉及低效率或虧損企業即所謂殭屍企業。它們的兼併或破產清算,關乎裁減職工或大量職工「下崗」,這是國企面對的「陣痛」。

  減低企業成本,是另一取向。適度減稅、削減行政審批權、降低行政收費和信貸成本等,以創造供給側的新活力,使企業有擴大再生產能力。

  官方增加科技投入的扶持,也是取向之一。增加科技投入,提升職工的專業素質,培植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才有可能使供給側的產品、服務,從低端走向中高端,以形成GDP中高速增長的新動力,達致「雙中高」的經濟發展目標。


  需改革軟體 建誠信體系

  官方對供給側改革的表述,缺乏系統的「軟體建設」構想。改善軟體,實是供給例改革的關鍵之一。企業的商品、服務供給,應改善品質,更符合市場的需求,使一些「熱消費」需求從「外向型」(如嬰兒奶粉、中高檔電器)轉向「內向型」(改用「國貨」),並促成內部消費需求的「量增」。

  更為重要的,是必須構建企業「品牌」的公信力(幾個名企的奶粉曾涉及三聚氰胺或毒流)和「國家誠信」,這是官媒評供給側迴避的難題。官方天天叫喊「崛起」,民眾需求的嬰兒奶粉卻要到香港購買洋貨,足證供給側的信心危機,社會未走向法治之道,品管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

 
 後記:

 
本文是兩篇評論合併而成,一是〈思維漫步〉專欄2015.12.24拙文;一文是刊於2015.12.8〈中國21〉欄之拙文〈經濟工作會議 涉供給側改革〉。重新整理時略有修改、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