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國際關係分析 > 李光耀與新加坡 > 李光耀挽狂瀾 抗赤潮建共和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李光耀挽狂瀾 抗赤潮建共和
 
丁望

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2015.3.26,A18版
上網:2015.4.28
字數:原文1,888,上網2,133

 
  關鍵詞:李光耀,新加坡,抗赤、非第三中國,多元民族,新加坡人身份認同,全民國家,馬共,組屋,現代化
 
圖1,1978年11月,李光耀要求鄧小平停止輸出革命。網絡圖片。
 

  創建新加坡共和國的李光耀(1923.9.16—2015.3.23),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離開547萬新加坡人而去。

  他致力於新加坡的獨立、建國和發展,創造了「無中生有」的奇蹟,「一個成功的新加坡」豎立於地平線:從貧窮的小島(718平方公里,香港1100平方公里),發展為國際的金融中心和綠化有成的「花園城市」;從溫飽難保的貧民窟,變成經濟發達的現代化國家。這是李光耀的豐碑、新加坡人的驕傲,突顯絕處求生、「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審慎和自力更生精神。

  美國奧巴馬總統稱李氏是「真正的歷史巨人」。這位歷史巨人和新加坡人創造了亮麗的成績單。1959年,新加坡成為自治邦李氏任總理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美元)400元;1990年,他辭任總理時1.22萬元;2013年,超過5.4萬(排全球第9位,香港超過3.7萬,台灣接近2.1萬,中國大陸0.67萬,馬來西亞1.0萬,分別列26、40、86、68位,此為國際貨幣基金列入全球、歐盟平均數後的調整排名)。

  2014年透明國際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的清廉指數(CPI)排名是:新加坡7,香港17,台灣35,中國大陸100,馬來西亞50。

  2015年,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的經濟自由度(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排名是:新加坡2,香港1,台灣14,中國大陸139,馬來西亞31。


  非第三中國 避種族衝突

  成績單的背後,有李光耀治理國家的理念、實踐、毅力(在1980年的一次演講,他說:「不論誰管理新加坡,都必須要有鐵一般的毅力。……這不是紙牌遊戲,這攸關你我的生存」)。

  3月23日以來,新加坡、香港、台灣媒體的署名評論中,對他的評價著墨於建立制度框架、發展經濟、平衡外交或家長管治模式等,忽略或淡化他抗拒赤潮的理念和「剷共行動」。只有3月24日的「林行止專欄」,論及他管治新加坡的「秘訣」:「把共產黨及其同路人捉個一乾二淨」。

  李光耀對新加坡的第一貢獻,是抗拒赤潮、排拒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建立「非第三中國」的國家觀即全民國家觀,並以多元民族和諧、新加坡人的身份認同的理念,凝聚「國家共識」。這是化解赤潮和社會動盪危機、發展經濟的基礎。

  3月24日拙文〈李光耀拒洗腦 李瑞環寫序言〉(信報A20版)有此判斷:「他的全民國家觀和新加坡人的身份認同,避免極端民族主義引發種族衝突之禍;堅定的拒共理念、排紅國策,則避免馬共建立政權的悲劇。」

  沒有這個基礎,不可能有經濟的高速增長、可持續發展的空間、新加坡人的安居樂業。正如李光耀在《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言:「幸好當年共產黨的顛覆活動沒有取得成功,否則今天新加坡的面貌會完全不同。」(頁109)


  毛輸出革命 援顛覆活動

  自五十年代參政以來,李氏面對的主要政治危機,一是馬來亞政府的排斥華人傾向、煽動種族情緒,有可能觸發大規模的華巫(華人與馬來人)種族衝突,釀成社會大動亂;二是毛派馬共、印(尼)共的赤潮,對新加坡的交叉顛覆。

  東南亞共產黨深受毛澤東共產主義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論」影響。毛發動文革期間(1966—1976),煽動世界革命和輸出革命,大力支援東南亞共產黨的暴力革命(馬共的掌權者多為華人),印尼發生了印共政變(1965年9月印共總書記艾地事件),新、馬面對的政治風險甚大。

  馬共的統戰或顛覆活動,與華人、華語、民族主義交纏,增加了新、馬應對赤潮的難度。《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稱:「共產黨人嘲笑我和我的同僚是殖民帝國主義者的走狗,咒罵我們是馬來封建主義者的僕從和幫兇。」但人民支持抗赤和排拒「馬來過激派」(頁17)。

  李光耀力避華巫種族衝突,又以堅定的抗拒赤潮理念和「剷共」舉措,分化馬共及其同路人組織,並剷除共產主義顛覆勢力。在「剷共」的同時,建立裕廊工業區、發展勞力密集工業,創造就業機會;大興土木,建造公共房屋(組屋),逐步實現弱勢群體的「居者有其屋」;發展經濟、建立高效的行政管理體系和廉政制;擴大公民的教育機會,讓年輕人有「教育改變命運」的機會、「明天的期望」;逐漸建立了全球金融中心、航運樞紐地位,達致GDP的高增長和民生的改善。

  上述的全民國家觀,新加坡人的身份認同和新加坡共和國的國家認同,一系列發展經濟、照顧弱勢群體的政策,使民眾擺脫貧窮,也增大階層流動的空間,整體社會走向發達國家的軌道。這是李光耀抗赤成功的另一因素。


  以發展經濟 化赤潮危機

  他對新加坡的貢獻,不只在堅定的抗赤和「剷共」,還在於遊說鄧小平(1904—1997)放棄輸出革命。據解密外交檔案和馬共頭目的回憶錄一類的文獻,1978年11月(許多網絡稱10月,實誤)小平訪新加坡時,他要求小平停止輸出革命,小平問他:「你要怎麼做?」他答:停止馬共、印共在華南的電台對東南亞廣播,停止支援共產黨游擊隊。

  當時,小平是中共中央和軍委的副主席(主席華國鋒),又是副總理兼軍方總參謀長。在華國鋒、葉劍英等同意之下,中共中央於1980年停止了對馬共游擊隊等的援助,實行「全方位睦鄰外交」(包括重申「不承認雙重國籍」),緩和了與東南亞的關係,後來還參與東盟的年會活動。

  李光耀的成功,使新、馬避免類似赤柬和越共得天下後的社會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