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文攻武嚇 難解開糾結
10月6日星期一,部分請願者撤出旺角暴力場,中學生復課。回到校園的取向,顯現社會抗爭的格局,由官民對峙的緊張轉化為籌劃談判的舒緩。但是,談判之路艱難,或有後續的民間抗爭和官民對峙、官方武力鎮壓。
僵局的緩和或化解,關鍵的因素是掌握公權力的一方,必須正視民怨,釋出解決紛爭的誠意,並達成妥協方案,而非一味喊口號。
官方應對社會抗爭的策略,是拖字訣,不及時與學聯對話、切實回應民意;在拖延中消耗請願者的體力,也讓不滿堵塞馬路者積聚更多怨氣,以轉移「社會矛盾」。
北京的宣傳攻勢,以抹黑學生為主調。把10萬人的和平請願,說成與「外部勢力」勾結、「奪取香港管治權」的顛覆活動;把社會抗爭運動的負面影響,完全歸罪於他們。這樣的妖魔化,與八九學潮時鷹派抹黑北京學生相似。
與宣傳攻勢同步的,是一批「紅與黑大軍」到旺角踢場。「紅大娘」亮出剪刀恫嚇,揮舞刨瓜刀者發出「暴力豪言」,壯漢把請願者打得頭破血流,「臨時演員」上演「苦主控訴」,還有人毆打正在採訪的記者。
這都是由電視攝影機不斷「疊印」的場景,是抹不掉的「存在」,令人有紅色五月暴動(1967)再來之感。
「文攻武嚇」只是增加了官方的負資產。幾間大學研究中心的民調,是參考的指標。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在10月5日發表的民調,對於「佔中」現場出現暴力應負責任者的數據是:特首和港府官員29%,「愛」字號反佔中者17%,前線警察略大於13%,「佔中三子」略小於13%,參與請願者11%,前三類共59%;對於「袋住先」不同意的59%,同意的30%。
這一類的數據,在在說明「文攻武嚇」無法解開官民糾結。尋求實質對話的途徑,是各方應邁出的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