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香港、台灣熱點 > 雨傘學潮 > 九二二大罷課 學生牆角效應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九二二大罷課 學生牆角效應
 
丁望


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2014.9.11,A24版
上網:2014.10.15
字數:原文1,888,上網2,033

 

  關鍵:九二二大罷課,和平請願,八三一決定,自由權,自主性,法治,民主治港,牆角困境,牆角效應,抹黑

  引述歷史典籍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明.顧憲成)

 
 圖1,趙紫陽簽署的國務院函,稱香港實行民主治港是「理所當然」。(國務院檔案,1984)
 

  香港學聯發起的「九二二罷課」,有二十幾間大學和專上學院的學生會響應。港大學生會發表罷課宣言〈行義遵道 匡救香港〉,中大學生會的罷課宣言,題為〈誓捍香港普選 啟動罷課抗爭〉。思考型的學者群發表聲明,支持學生的和平請願。

  在法治軌道,和平、理性表達意見,是市民自主行使自由權,為香港民間(公民)社會的常態。

  但是,北京官媒的某些評論,卻把學生的請願、遊行稱為充當「炮灰」,學生淪為「工具」。這是「左習慣」下的想當然,與事實不符,引發香港學生反彈。


  八三一決定 學生有話說

  香港學生打算罷課的近因,是人大「八三一決定」引起不少港人質疑;遠因是北京三十幾年前的「民主自治」承諾,並未在香港兌現。

  對於港人的質疑,本欄的解讀是:北京官方聲稱,「八三一決定」是依據基本法第45條、68條,但把2017年行政長官候選人門檻的量化指標大幅提升(從12.5%上升至50%),2016年立法會的功能組則保留。這是「民主進程」的倒退或停滯,違背這兩條的「循序漸進」原則。

  所謂民主自治(或稱「民主治港」),關乎1984年港大、中大學生會致函趙紫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要求將來的行政長官以普選產生,實現民主自治;趙代表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覆函,稱「民主治港是理所當然」。

  兩校學生會的罷課宣言,都提到這項承諾仍未兌現。

  學生會的宣言、學者群的聲明或談話,令人感受到牆角效應。學生對民主自治有美好的理想,期待2017年有自主選擇權的普選,但在北京「我說你聽」的訓政模式下,他們被擠壓在牆角。

  這種「牆角困境」,衍生衝出去的激情、投身於公民抗命的意志,這就是物極必反的牆角效應。


  學生可自主 非馴服工具

  依據基本法、香港法律和相關國際公約,港人享有自由權。基本法27條規定:「享有言論、新聞、出版的自由,結社、集會、遊行的自由。」

  自由權具有自主性。自主性的背後,是個人對社會價值觀的判斷;在法治的社會,無人可強制學生充當政治工具。北京某些官媒的評論,卻把香港學生參與社會抗爭稱為充當「炮灰」。許多港生認為,這是抹黑他們。

  在「一黨領導」體制下,只有「黨天下」(北京著名報人儲安平語),沒有真正的民間社會,自無獨立的傳媒;也無思想、言論的自由。在全權政治和長期愚民政策之下,下列口號曾流行一時:「聽黨的話,做黨的馴服工具。」充當政治工具,成為大陸青年學生「愛國愛黨」的標誌。

  在具有悠久自由制度、充滿民間社會活力的香港,大多數學生有獨立思考能力,不願淪為政治工具。

  北京某官媒的評論,又稱香港學聯成立於1958年,原是港英政府控制的工具,受外國勢力「青睞」。此說並不符合事實,學聯和其他學生社團是獨立自主的群體,沒有一個政府可以完全控制他們。文革時(1966-1976),學聯的政治取向是支持文革,並非港英的工具。

  八十年代以來,學聯的政治取向蛻變,追求民主。正視「一國屋簷」下的兩制差異,監察一國兩制的落實,期待香港民主自治的實現,參與監督政府的決策和施政,關注弱勢群體的處境和(香)港(大)陸關係的變化,是香港學運的主流取向。

  從八九學潮到高鐵、國教爭議,體現學生的「社會關懷」熱情、和平理性參與社會事務的責任感,「炮灰」之說扭曲了香港的民間社會。

  香港也有抹黑學生之說。有中學生提到,參加社會抗爭受到變相的干預或「警告」。香港是法治社會,干預中學生參加校外和平集會,違背《兒童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公約於1994年在香港實施,它規定兒童(18歲以下)有自由發表言論的權利(13條)、結社及和平集會的自由(15條)。本欄2012年9月6日文〈官違兒童公約 學生絕食抗議〉,呼籲各方尊重兒童公約,確保中學生享有自由的自主權。變相干預自主權,以文革式的「舉報」變相監控學校和學生,都會受到抵制。


  風聲讀書聲 抗爭與思索

  讀《明史》(清.張廷玉主修),對東林黨人顧憲成(1550-1612)關注「窗外事」印象很深。《明史》寫他在東林書院講道:「講習之餘,往往諷議朝政,裁量人物。」另據其他歷史文獻,顧憲成撰寫一副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這副後來讀書人常提起的對聯,突顯顧憲成和東林黨人既重讀書論道,也留意朝政弊端、閹黨橫行、民生艱困。

  今日香港的許多知識分子和學生,在教與學之餘留意窗外事,乃至激發為民請命的使命感,有助於維護香港的法治和自由,弘揚包含自由、平等、人權、法治、民主、人格尊嚴的普世價值。


  事事關心,還得思索社會抗爭方式的最好「選項」。9月22日全日罷課之後,其餘6天可否改為課餘集會、講座(中學生亦選課餘)?以減少對教學的影響,又較能爭取更多學生參與、更多家長的了解和支持,創造可持續的和平抗爭空間。

  「堵塞遮打道」一類的偏激行為,則應避免。此行為不可能「迫使」政府讓步、人大常委會道歉。甘地式的靜坐抗爭、喚醒民眾,不產生妨礙民眾日常生活的社會負面影響,是更好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