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政治 > 改革家:胡耀邦、萬里、溫家寶… > 溫家寶 > 胡溫關注三農 又發一號文件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胡溫關注三農 又發一號文件
 
丁望

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2013.2.21,A21版
上網:2013.2.22

 
  關鍵詞:三農,農業現代化,新四化,四化同步,重中之重,多予少取,公共品,補貼。

  引述歷史典籍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
  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貞觀政要.務農)
 
 
 

  中共中央下達今年的一號文件,題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闡述農業、農村、農民的政策,強調「把城鄉一體化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

  胡溫新政10年,每年都以一號文件闡述三農的政策和全年的工作部署。這種紀錄,突顯胡溫的「重農觀」。

  今年的一號文件稱:「必須固本強基,始終把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所謂固本強基,是農業為農業社會之根本、國民經濟的基礎。歷史典籍和古代許多政治家都有「農本觀」,《尚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唐太宗謂:「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貞觀政要.務農)


  農業現代化 七項二十條

  每年的一號文件,都有特定的主題。2004年,是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政策;前年,闡述加快水利改革和興修水利工程;去年,為農業科技創新、農產品供應保障的政策。10年的積累,是三農政策的系統化宣示。

  今年一號文件的主題,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村發展的活力。「現代農業」或「農業現代化」,是2007年一號文件的關鍵詞,當時提出「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的概念;6年後,「積極發展」改為「加快發展」。其意涵是現代農業已啟步,現在要加快發展的速度。

  一號文件的編寫,是根據2012年12月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農村工作會議的決定。

  一號文件的政策陳述,分為七大項,每一項有幾條政策規範,共有20條。七大項是:農產品供給保障機制,農業的支持、保護制度(強農、惠農、富農),農業生產經營體制的「創新」,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進農村公共服務機制,改善鄉村治理機制。

  文件稱三農的「戰略思想」,是重中之重、統籌城鄉、四化同步(權稱「十二字策略」)。

  所謂重中之重,是指三農是中共「全黨重要工作」之重。三農之成為「重中之重」,與農業人口太多、農業經濟落後有關。官方公布的城鎮化數據接近51%(城市人口佔的比例),但李克強說,按農業與非農業戶口計算,只有35%(中新網2012年9月19日);按此數據計算,農業(農村)人口接近9億。據中科院的《中國現代化社會報告(2012):農業現代化研究》,2008年中國的農業發展水準,比美國落後108年,與韓國相差36年。

  「統籌城鄉」的意涵,是城市和鄉村統籌、協調發展;「四化同步」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過去稱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新四化是胡溫新政的一個標誌(舊四化是工業、農業、科技、國防現代化)。

  文件重申三農的「重大政策」:多予少取放活、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十八字政策)。

  文件提出的「制度框架」,權稱「二十四字制度」:農業生產經營、農業支持保護、農村社會保障、城鄉協調發展。

  文件確定如下的今年「工作目標」:保供(給)增收(入)惠民生、改革創新添活力(十四字目標);要求各地加大農村改革、政策扶持、科技驅動的力度。


  加農業補貼 助購置農機

  在七項政策陳述中,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制度,與農民的現金收入利益最為直接。其著力點,一是「加大農業補貼力度」,二是「改善農村金融服務」,三是「鼓勵社會資本投向新農村建設」。

  對於「三農」的概念,本欄的解讀是:就施政對象而言,是指農業、農村和農民;就政策目標而言,是指強農(過去稱支農)、惠農和富農。

  在一號文件中,支持、保護農業的政策要點,在於公共財政對農業的補貼,即向農民提供的公共品。

  關於「四補貼」,文件稱:「落實對種糧直接補貼、良種補貼政策」,「擴大農機(農)具購買補貼規模」,「完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農資補貼是指農業生產資料如化肥、農膜的補貼)。

  「四補貼」始於胡溫新政。2004年,先試行「種糧直補」,後逐步擴大至其他三項補貼,被北京改革派知識分子視為溫家寶主持國務院的德政之一。公共財政支付「四補貼」的金額,從2004年的140億元增至2012年的1,600億元。


   增生態補償 用低毒農藥

  除了「四補貼」,文件還提「三個補償」:主產區利益補償、耕地保護補償、生態補償;這是晚於「四補貼」的公共品,還算比較「新鮮」。

  更「新鮮」的,是「啟動低毒低殘留農藥和高效緩釋肥料使用補助試點」。

  文件未解釋提供這些補貼、補償、補助(以貼、償、助區分公共品的差異),其政策功能(社會功能)是什麼。

  本欄的解讀,一是有點「贖買」之意。官方雖不說「救贖」或「贖罪」,但對農民某些利益損失有象徵性的償還,如城鄉二元結構的剪刀差,導致農產品價格偏低,官方提供「四補貼」;生態惡化增加農民健康風險,官方提供「生態補償」;又以財政補助鼓勵農民參與生態修復、減少土壤污染(劇毒農藥和化肥殘留),以改善生態環境。二是扶助農民增加收入,促進消費需求,以「內需」拉動GDP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