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國際關係分析 > 中日關係 > 正視非戰約束 擱置爭議息火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正視非戰約束 擱置爭議息火
 
丁望

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2012.9.27,A21版

 
 
圖1,〈中日聯合聲明〉在1972年9月簽訂於北京。
 

  近期的釣魚島風波,令中日外交陷於僵局。北京等地的反日示威,亮出標語:「中國出兵血洗東京」、「立即出兵不惜一戰」;媒體的時評,有強烈的「出戰論」。海外的一些評論,則稱「中日即將開戰」。

  對於中日紛爭的態勢,本人的觀察是:「仍在各自可控範圍之內,並未陷入戰爭邊緣」(本報9月24日〈中國21〉文〈中日紛爭:仍在可控範圍〉)。透過談判化解僵局,是雙方殷切的期待;戰爭是代價沉重的博弈,不是雙方的「第一選項」。

  「愛國激情」可噴發「不惜一戰」的豪語。在權力金字塔頂的政治人物,獲授權指揮軍隊的將領,卻少有因怒而戰。《孫子兵法•火攻》云:「非利不動,……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按:指惱怒)而致戰。」釣魚島風波還不是「國家的大危機」,透過對話可望緩和「緊張關係」。


  有和約共識 不動武原則

  中日能否平息釣魚島風波、化解外交僵局,關乎錯綜複雜的內外因素。其中,中日的「非戰約束」、美國是否扮演「非戰角色」,是最應關注的因素。

  探討釣魚島風波、中日外交、戰爭與和平,得以解構視角,先分解中日外交的法理框架、政策結構、利益集團和意見領袖(opinion leadership)結構、決定戰爭與和平的法定程序結構(據八二憲法第62條14款,「決定戰爭和和平的問題」是人大的職權,需經人大通過的程序)等,不受「愛國激情」的「社會氛圍」感染、走出「不惜一戰」的語境,為中日官方釋放的政治符號解碼,再分析戰爭與和平的抉擇。

  本文述評與釣魚島有關的外交法理框架。

  中日外交的法理框架,有四大支柱:1972年關於建交的〈中日聯合聲明〉(下稱「聲明」),1978年的〈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下稱「和約」),1998年的〈中日聯合宣言〉,2008年的〈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其中,「和約」是經各自國會通過的正式外交法律,其餘是關於高層會談的外交文件。

  〈中日聯合聲明〉於1972年9月簽訂於北京,簽字者是中方的總理周恩來、外長姬鵬飛,日方的首相田中角榮、外相大平正芳。

  「聲明」的第6項,把和平共處5項原則(含「互不侵犯」)確定為「建立兩國持久的和平友好關係」的基礎;並表述如下的共識:「用和平手段解決一切爭端,而不訴諸武力和武力威脅。」

  「和約」於1978年8月簽訂於北京,簽字者為中方的外長黃華、日方的外相園田直。10月,鄧小平以副總理身份訪問日本(當時的中共中央主席、總理為華國鋒,中共中央副主席是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汪東興),參加「和約」互換批准書儀式。

  「和約」只有5條,約一千字。「內核」在第1條的1款和2款。前者把和平共處5項原則,定為「發展兩國持久的和平友好關係」;後者寫入不動武原則:「用和平手段解決一切爭端,而不訴諸武力和武力威脅。」

  這是把6年前的「聲明」第6項搬去,只改動幾個字(「建立」改為「發展」)。

  在紀念「和約」締結30年的招待會(2008年10月24日),胡錦濤強調「和約」的法律地位:「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為中日……確立了和平共處、世代友好的大方向,確認了中日聯合聲明提出的各項重要原則。」

  重要原則的「重中之重」,就是不動武原則,本欄稱為「非戰約束」。


  小平說擱置 少說釣魚島

  「非戰約束」與中日老一代的「擱置爭議」共識不可分割。

  在訪日記者會上,小平回答「釣魚島問題」時稱,在建交與「和約」的談判時,「我們雙方都約定不涉及這一問題,倒是有些人想在這個問題上挑些刺。」他強調:「把這個問題避開是比較明智的。」(據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撰的《鄧小平年譜》)。

  曾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的對日外交專家張香山,在一篇回憶錄中透露,1972—1978年中日擱置釣魚島爭端的事實:「領導人會談時雙方對此只說了一兩句話,而且都認為這個問題可以放下來,不宜多說,否則就要耽誤復交的大事。」

  建立「擱置爭議」共識的中方關鍵人物,是毛澤東、周恩來、葉劍英、鄧小平等。胡溫新政時期(2003—),緩解東海風波就是遵守此共識。


  扮非戰角色 不加油煽火

  中日雖受到釣魚島風波的困擾,但有冷卻極端民族主義情緒、走向全面談判之路的機會。中日外長於9月26日在紐約會晤,各自表述立場。一次會晤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成果,但走出持續磋商釣魚島風波的一步、尋求息滅釣魚島之火的途徑。

  日本內閣更迭頻仍。預料中方有耐心等待「換馬」和政局之變,等待回歸「擱置爭議」共識的時機。中方對日的「經濟施壓」(從嚴查商品過關的「小動作」,到稀土限銷的「戰略舉措」),對日本經貿的負面影響諒會加深,使中方「等待」的時間可能會縮短。

  中日化解僵局,還有賴於美國扮演「非戰角色」,既不介入釣魚島爭議,更要在促成中日對話中顯現「活力」,維持地區的和平格局。就美國全球戰略利益而言,美方的取向是樂於見到中日和平對話,而非在釣魚島風波中加油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