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香港、台灣熱點 > 國民教育 > 不罷課不罷教 講新聞議國事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不罷課不罷教 講新聞議國事
 
 
丁望

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2012.8.9,A17版
上網:2012.8.13

 
圖1,729大遊行場景。本網圖片。

 

  「七二九遊行」的訴求,是排拒紅色化的「國民教育」,因而有「撤回國民教育」、「不要洗腦」和「重新諮詢」的口號。官方缺乏回應遊行者的誠意,未正視許多人對「指引」的疑慮。教育、學生團體(以下稱「教學團體」)和家長關注組表示,將有第二波行動。

  教學團體對紅色化有憂患意識,是基於維護香港的思想、言論自由。但是,罷課罷教並非社會抗爭的「必然選項」。寄語教學團體行止有度,審慎權衡,思索《易經•艮》之「彖傳」:「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社會成本高 可能積民怨

  教學團體正諮詢教師、家長和社團,討論「七二九遊行」的後續行動,在9月開學前決定是否發起罷課罷教。

  這種諮詢、溝通的方式,有助於了解主流民意。

  本欄之認為罷課罷教不是「必然選項」,是因為此舉會造成家長、學生、市民的不便,並因此產生逆反效應。

  許多中、小學生的家長要上班,學校不只是子女受教育的平台,也是人身安全的保護傘。教師罷課罷教,將使他們深受困擾,可能衍生怨氣。

  學校如讓學生返校,而教師罷課罷教,亦不妥當。學生不上課,浪費時間,荒廢學業,造成日後課程銜接的壓力。學校收了學費,教師拿了薪金,卻讓學生停下課業,道義上說不過去。

  學生如停課,相關的交通、膳食類行業,經濟利益將有損失。

  全面罷課罷教,是社會成本很高的行動,主導者承擔的社會風險不小,因停課造成的不便可能衍生民怨,形成逆反效應,這是教學團體不可掉以輕心之處。且聽《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的一句話:「明者遠見於未萌,而智者避危於無形。」

 
圖2,莘莘學子的訴求:我不要被洗腦。本網圖片。

 

  可移情投影 試民間模式

  教學團體的罷課罷教激情,宜有「移情投影」的轉化,把排拒「國民教育」紅色化的激情,轉移到民間模式的「國民教育」試驗。

  在不罷課不罷教的前提下,每周六舉辦半天的試驗。試驗的內涵是:

  一,討論官方「國民教育」的「指引」。在家長、學生參與之下,教師導讀「指引」,然後大家討論它引人疑慮之處、有無紅色化的趨向、如何修改。

  二,「講新聞議國事」。由教師選取一、兩項新聞作為「切入點」,再由新聞伸延到當代中國(1949—),觸及60年的歷史、政策,分析相關的事物,以啟發學生辨別真假、思考事物的能力。

  三,述評普世價值。在「講新聞議國事」中,兼及香港制度優勢、普世價值、香港精神的述評,讓學生在了解真相、討論事物中,對價值觀和「護衛家園」(特別是維護思想、信仰、言論自由)的認知。

  「講新聞議國事」的實例之一,近期華北、華東、東北水災,教師可講讀幾段相關的新聞,接著伸延到當代中國的三農、生態災害,分析水旱災害頻仍之因,當政者在水利、救災、吏治等方面的得與失。

  實例之二,今年是5月大逃亡五十周年,教師可講述大陸居民逃往香港的事實,分析飢餓大逃亡的社會背景,觸及毛澤東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五年大飢荒(1958—1962)及三千萬人餓死的悲劇;也觸及港人對逃亡者的人道關懷。

  民間模式的「國民教育」,是讓學生了解當代中國歷史的真實,並展開自由討論。

  歷史是抹不掉、也扭曲不了的「存在」。民間的「國民教育」,著力於再現歷史的「真實」、理性客觀的分析,對任何政黨和政治人物不刻意貶抑。官方的「國民教育」如果違背事實盲目「歌德」,在個人崇拜的亢奮中推行愚民教育,將使社會更需要民間的「國民教育」。

  上述的短時間試驗,當然要有校方、教師、學生、家長的共識和參與,只要有三幾間有使命感又有師資培訓的學校能試一試,就可以摸索出一些經驗,讓香港的民間社會有參考「樣品」,並與官方資助的「手冊」作比較。   


  有民間社會 護自由制度

  包含獨立傳媒和壓力團體的香港民間社會(又稱市民社會、公民社會),有長期、紮實的基礎。民間模式的「國民教育」試驗,是可以產生社會影響力。

  一方面,在官方拒絕對「指引」重新展開公眾諮詢之下,讓更多人深入了解「指引」的「真貌」,並在了解中理性判斷是非;另方面,以面對歷史真實的「國民教育」傳授知識,又以比較、述評的方式介紹普世價值、香港精神,可擴大學生視野,增強民間社會的活力。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Hegel, 1770—1831)的《法哲學原理》謂:「市民社會是處在家庭和國家之間的差別階段。」香港的民間(市民)社會,介乎政府與家庭之間,與家庭成員的核心價值觀和利益訴求息息相關。不少和平請願、規模較大的社會抗爭,是在家庭和Facebook「孕育」。從關於「雙非婦」的香港孕婦上街遊行、關於保護烏溪沙天然海灘的馬城抗爭,到涉及「國民教育」的「七二九遊行」,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面對官方的不負責任(對「雙非婦」的放任政策)、誠信缺失(僭建、房事件)、處理危機「滯後」(膠粒事件),香港民間社會爭取知情權、監察權的訴求,將更強烈。在「國民教育」方面,民間社會無疑應有實實在在的參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