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香港、台灣熱點 > 國民教育 > 媽媽和嬰兒車 乘載社會良知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媽媽和嬰兒車 乘載社會良知
 
 
丁望

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2012.8.2,A15版
上網:2012.8.15

 
  關鍵詞:七二九遊行,國民教育,良知,教育環境,六大困惑

  引述歷史經典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
  令而不行則令不法,令順民心則威令行。(管子)
 
圖1,遊行中的嬰兒車陣。本網圖片。

 

  炎夏的「七二九遊行」,有九萬人參加,是發起者原來估計的九倍。遊行的開路大標語是:「爸爸媽媽站出來,齊來喝停國民教育。」

  這是與過去不一樣的和平請願。不同的是:遊行的啟步,有嬰兒車陣;大量的年輕媽媽、爸爸與小孩一起上街,還有許多小學生和中學生。這是熱汗濕透的「烤遊」:烈日下似火烤的遊行。

  在酷熱的烈日之下,本人在馬路旁站立三小時,觀察「七二九遊行」,並拍攝「場景」。現場的感受,是遊行者的步履沉重,每走一步都揮汗;爸爸抱著小孩、媽媽推著嬰兒車緩慢而行,踏出的是愛的腳印:深愛自己的孩子和香港的後一代,期望他們不受愚民教育。


  重教育環境 要救救孩子

  「七二九遊行」是理性、平和的請願。遊行中高呼口號的時段不多,更多的「場景」是沉默緩行。

  這是訴求單純的請願:撤回國教科,重新諮詢。

  「七二九遊行」,是汗水與母(父)愛、親情、社會關懷交匯的行動。爸爸、媽媽和嬰兒車乘載的,是社會良知:護衛家園(維護香港的思想、信仰、言論自由),讓小孩有良好的教育環境。遊行中顯眼的標語「救救小孩」、「不要謊言」、「不要洗腦」,正是母愛的流露,也突顯重視教育環境的執著。

  孔子謂:「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把這句話移置於當今的語境,可解讀為:人的本性相近,但受教育的機會、教育的環境不一樣,會使人的素質有差異。這種差異,就是後來儒家學者說的:「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三字經》有「昔孟母擇鄰處」之說,《列女傳》有孟母三遷的故事,給後人留下關於教育環境的啟示。

  遊行者對教育環境的憂患意識,與儒家的教育觀有親緣關係。

  對教育環境的關注,對「被洗腦」、「染紅缸」的焦慮,促使許多人上街請願。這是多元化民間社會常見的社會抗爭,不應上綱為「反中央」,香港施政者有責任釋眾疑、解民怨。

 
圖2,小女孩手持「還我獨立思考」標語。本網圖片。

 

  有六大困惑 拒政治說教

  官方推行「國民教育」引起社會抗爭,絕不能抱怨傳媒的「曝光」或「政客煽動」。施政如果有充分的正當性和民意的認受性,市民豈能被「煽動」、無事找事吵?

  《管子》謂:「令而不行則令不法。」又說:「令順民心,則威令行。」就官方的「國民教育」而言,政令之受到許多市民抗拒,是因為政令不符合法度(兩制的差異、民意接受的程度);官方能消除民慮、順乎民意,才能建立政令的權威。

  「國民教育」的爭議,是上屆政府以「長官意志」行事、一意孤行引發的,如同「雙非婦」對社會的困擾,積怨已深,而近期一連串的高官醜聞,如涉嫌「貪食」、知法犯法僭建和房,或涉嫌貪污(廉政公署正調查),更令政府和高官的誠信備受質疑,形成民眾對政府疏離化的疊加效應。

  公信力低的弱勢政府,政策認同的凝聚力甚弱,要以公權力強制推行有爭議的「國民教育」,自不可能順暢。

  官方要推行「國民教育」,得減低或消除抗爭者的疑慮。抗爭者的疑慮,或可以「六大困惑」歸納。

  一,「洗腦困惑」。官方的「國民教育」指引過份強調「愛國感情」、「領導人」的功績和「愛國評估」,被認為有政黨崇拜、個人崇拜的「染紅缸」意圖;官方資助的「手冊」之類,對當代中國(1949—)的歷史有許多扭曲,是「一黨領導」體制下的「政治教育」宣傳品,令許多市民有「洗腦」式愚民教育的質疑。

  二,「愛國評估」困惑。「國民教育」附加的「愛國評估」(愛國感情的評估),是否能量化(打分)?這種評估,是否導致大陸式的「走後門」或「說謊」?是否會使學生「道德滑坡」?

  三,社會不公平困惑。官方如把接受「國民教育」界定為在學公民(港人)的「義務」,那麼高官子女在英國等地留學、富家子女在國際學校讀書,是否未盡「義務」?就「義務」而言,這種差別是否導致社會不公平?

  四,族群和諧困惑。「國民教育」強調培育「國家認同」、「愛國感情」,是否適合少數族裔居民?香港是國際大都市,有不少居民是英國或亞洲諸國的後裔,他們有自己的祖國和國家認同的價值觀,對他們能否強求一致?

  五,兩制邊界模糊困惑。在「一國屋簷」下,港人要遵守基本法中的「一國原則」,但「國民教育」也得正視兩制的差異,不能「趨近」大陸的「政治教育」模式。

  六,準備不足的困惑。諮詢不足,師資培訓、教材編寫和資訊支援不足。


  先緩期一年 再諮詢溝通

  面對社會抗爭,官方應適度妥協,建立對話、溝通的空間。

  當務之急,是把「國民教育」的推行至少緩期一年,期內重新展開全面的諮詢,舉辦專家聽證會,公布官方參考教材「樣品」,公示所有「國民教育」的資助項目。

  「國民教育」能否全面推行,關鍵在於教材「樣品」是否尊重事實,不是「政治教育」模式的產物,並為多數市民接受。

  官方要從「只爭朝夕」的亢奮中「冷卻」下來。退一步,不會天塌下來;強要「如期推行」,必有更多的公民抗命行動,欲速不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