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經濟 > 環保與應對氣候變化 > 德班通宵爭吵 換來安慰方案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德班通宵爭吵 換來安慰方案
 
丁望

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2011.12.15,A21版

 
圖1,出席德班聯合國氣候大會的中國代表解振華。網絡圖片。
 

  南非第三大城市德班,有面臨印度洋的黃金海灘,夜幕低垂時的景觀美麗。在德班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卻沒有「美麗的結局」;在最後一天的通宵爭吵後,才通過根據巴西提案修改的妥協方案。

  不同於歐盟路線圖、有異於中國的「建設性提議」,妥協方案讓德班的爭吵停下來,讓京都議定書(1997年締結、2005年生效)延續效力五年;沒有後續協議的共識,更沒有2012年後第二期減排承諾的確定。本欄把此方案權稱為「安慰方案」:京都議定書「還活著」,聊以安慰。


  京都還活著 只聊以安慰

  聯合國的氣候大會,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締約方會議,也是京都議定書締約方會議。自2007年的峇厘會議以來,各方爭執大;2009年哥本哈根大會的不歡而散,更使談判陷於困境。德班大會未能走出困境,是意料中的事。

  德班大會的「願景」,是推進峇厘路線圖,建立京都議定書(2012年到期)後續協議、第二期(2013—)減排承諾的共識;並依據2010年的坎昆大會,促成綠色基金(GCF)「行動化」。

  延期兩天在11日閉幕的德班大會,並未實現「願景」。通過的安慰方案,除京都議定書延期五年之外,尚提出:

  一,各國的第二期減排承諾在2013年確定;
  二,2015年完成京都議定書後續協議的談判,在2020年生效;
  三,啟動綠色基金(成立基金董事會進入實際操作階段);
  四,成立特別工作小組,提出2020年後減排方案(此項回應歐盟路線圖)。

  安慰方案避免京都議定書後續協議達成前的「空白階段」,是過渡性的權宜之變,充滿「不確定性」。

  雖然中方氣候談判代表稱德班大會有「五大成果」,但共青團中央機關報《中國青年報》說:「硬骨頭問題留待明年再決」;所謂「硬骨頭」,是指「關鍵性問題」。

  委內瑞拉氣候談判代表表示,在沒有減排的具體數據之下,京都議定書只是「在形式上得到延續」。

  在對德班大會失望的嘆息聲中,加拿大於12日宣布,將正式退出京都議定書。較早前,日本等國表示,如果碳排大國不承擔第二期減排的強制指標責任,將不會簽署後續的協議。京都議定書面對的潛在危機,是不能忽略的事實。


  卡塔爾大會 將啃硬骨頭

  把爭辯不休的議題留給下屆會議,已成為氣候大會的「常態」。「硬骨頭」留給明年的卡塔爾(據聯合國的《2010年人類發展報告》,以購買力平價計算,這個富裕小國的人均GDP高達十萬七千七百美元,居全球首位)會議,未必能走出談判的困境。

  氣候大會的最大博弈者,是中國和美國。中方有基礎四國(BASIC, 巴西、南非、印度、中國)、發展中國家的「77+1」(七十七國加中國)夥伴機制;今年2月,基礎四國第六次部長級會議在印度新德里舉行,商討參加德班大會的對策。

  美方與歐盟同一陣線。德班大會的歐盟路線圖,獲得美國和小島國家(面對被海洋淹沒的潛在危機)、極貧窮國家的支持。

  德班大會沒有實質的談判進展,明年的卡塔爾會議亦難寄厚望,原因是中、美兩大陣營的主要分歧難以消除。

  本欄12月8日文〈德班氣候大會 爭論量化約束〉,有這樣的結論:「中方如堅持向『有區別』傾斜,美方繼續向『共同』傾斜,德班大會便難有『圓滿的成果』。」

  在德班會議上,中方特別強調「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意即發展中國家只承擔「自主減排」目標,不受強制的量化指標約束。中方的「建設性提議」要點之一,是發展中國家的自定目標,在「公約」之下表達出來,納入整體的減排方案。這是新的建議。

  西方並不接納這種「自主」和「備案」型的減排目標模式,西方的底線是:主要的經濟體,都要承擔強制減排量化指標的「共同責任」。德班大會的歐盟路線圖,提出在2020年後就要有這種約束機制;量化的指標,在2015年完成談判。


  主要經濟體 受強制約束

  按京都議定書受量化約束的主要經濟體,只有三十幾個,包括歐盟諸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俄羅斯。最大排放國中、美均置身在外。

  中國這幾年努力節能減排,降低每單位GDP的碳排強度。但各國更關注這種事實:中國早就是二氧化硫第一排放國,二氧化碳的排放則於2008年居首位,碳排量佔全球23%;美國及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也是碳排大國。

  英國能源及應對氣候變化大臣克里斯•休恩(Chris Huhne)表示,氣候談判必須達成涵蓋所有主要經濟體的全球性協議。他認為,只有歐盟簽約遵守承諾,而主要排放國美國和主要新興經濟體例如中國、巴西、印度沒有類似的承諾,全球減排的目標便難以實現。佔全球排放量12%的歐盟在約束的框架內,而其他主要經濟體置身在外,是行不通的。

  他表示:「這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期望,尤其是脆弱的小島國和最貧窮的國家。」

  碳排大國都接受減排的量化約束,不只是對國際社會盡應對環境惡化的責任,更是造福本國居民。經濟的發展和GDP的增長,不超越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才能減少給後人留下環境災難,正如《左傳》謂:「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