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歷史 > 民國史 > 辛亥革命百年 思想啟蒙光環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辛亥革命百年 思想啟蒙光環
 
 
丁望

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2011.10.6,A19版
上網:2013.10.15
字數:原文1,888,上網2,337

 

  關鍵詞:辛亥革命,三民主義,擁抱西潮,主權在民,憲政民主,思想啟蒙,啟蒙運動,改善民生

 
圖1,北京盛大集會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網絡截圖。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的武昌起義,打響辛亥革命的第一炮,很快推翻了君主專制政體;溥儀(1906—1967)於1912年2月宣布退位,清王朝消亡。

  1912年1月1日,實行共和政體的中華民國誕生於南京,主導辛亥革命的孫中山先生(1866—1925)就任臨時大總統(3月下野,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

  辛亥革命百年,仍然閃耀著歷史的光環,仍然令思考者有這樣的情懷:穿越時光隧道,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中思索,思索它對後人的啟示。

  就翻天覆地的社會革命而言,辛亥革命有兩大革命的意涵,一是武裝革命,二是思想革命。前者指以武裝起義反抗腐敗、僵化的清政府,最終推翻君主政體,建立三民主義的共和政體。後者是指思想啟蒙運動,涉及觀念更新、價值觀變革。


  引西方思潮 求政治變革

  北京將舉行「盛大集會」,紀念辛亥革命百年。官方報紙刊出許多文章,強調孫氏「舊民主主義革命」與毛澤東「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差異,極力迴避民眾平等參與的民主政治觀,更未觸及思想啟蒙。

  在香港西醫書院受教育(1888—1892)、與美國有淵源的孫中山先生,不僅是革命家,也是思想家。歷史學家羅香林教授(1906—1978)的著作,稱他是「創立中華民國之偉大思想家與實行家」(《國父在香港之歷史遺蹟》,港大2002年版43頁)。

  《孫文學說》和《實業計劃》(合集為《建國方略》),體現孫氏變革政治體制和創建文明社會的思想、施政方針。他的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深受西方思潮的影響,這與他的「美國經驗」和「香港經驗」有關。

  從1894年在美國檀香山創建興中會,到1925年第一次東征討伐陳炯明,孫氏的主要革命夥伴,是留洋的知識分子、在清末洋務運動後受過「新式教育」的知識青年(包括清軍中的新軍官兵)。其中,兩類參與者最為突出,一是在香港受教育或具有「香港經驗」者,二是留學日本或遊歷日本者。

  前者,如新會人陳少白、順德人尢(讀「汪」)列、香山人陸皓東;後者,如黃興(湖南)、秋瑾(浙江)、陳天華(湖南)、廖仲愷和鄒魯(均廣東客家)。

  這兩類革命者,有中國之外的「界外視野」。或是受過西方文明洗禮,或是受到十九世紀後期日本明治維新思潮的啟發。在清政府腐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之下,他們「擁抱西潮」,選擇走民主主義革命之路,寄以振興中華的遠大理想。


  從主權在民 到憲政民主

  思想啟蒙運動的內核之一,是宣揚主權在民的意識,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觀。

  孫氏主導制訂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是首部憲法,規定「主權屬於國民全體」;他於1923年2月在香港大學的演講,曰:「民國係以民為主,故稱為民主國,人人皆有一份。」

  他的民權主義,包含「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民眾享有選舉、罷免、創制、複決的四大權,體現了主權在民、民眾監察政府的政治觀。

  啟蒙運動的內核之二,是以人為本,關心民疾,改善民生,為民謀福祉。孫氏的民生主義,最初著墨於「平均地權」(耕者有其田),後來增加「節制資本」,意在避免涉及國計民生的產業受財團、富豪操控、擴大貧富懸殊。孫氏說,「三民主義是為人民求幸福」,革命的目的是為民眾謀幸福。

  啟蒙運動的內核之三,是憲政民主(立憲民主)。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體現了孫氏和國民黨的憲政民主觀:包含五權(立法、司法、行政、監察、考試)分立的公權力約束機制、民眾平等參與的民主政治。孫氏主導的〈中國國民黨宣言〉(1923年1月)稱:「三民主義為立國之本原,五權憲法為制度之綱領。」

  孫氏的啟蒙運動,源自十八世紀法國的啟蒙運動。盧梭(1712-1778)在《社會契約論》論述的自由平等、主權在民、共和政體,孟德斯鳩(1689-1755)在《論法的精神》批判君主專制政體、論述平民政治與共和政體,對「擁抱西潮」者有「思維啟發」,他們也吸納美、英政治文明的經驗。


   非全盤西化 吸儒家精華

  孫氏的三民主義,雖「擁抱西潮」,卻非全盤西化,也從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特別是儒家學說吸收養分。〈中國國民黨宣言〉稱:「以言民權,則民為邦本之義,……以言民生,則不患寡而患不均之說。」

  據北京官方出版的《辭海》,「民為邦本」出自《尚書.五子之歌》(典籍版本專家稱,〈五子之歌〉是後人偽託《尚書》編入書中)。「不患寡而患不均」,則出自《論語.季氏》;以人為本和均富,是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的理想。孫氏的「天下為公」,出自《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脩睦,……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顯現孫氏視天下為人所共有、民眾共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理念。

  孫氏審定的〈中國國民黨宣言〉,論及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的確立,是「內審中國之情勢,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眾長,益以創新」。這樣的詮釋,恰如《詩經.大雅.文王》云:「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在「一黨領導」體制下紀念辛亥革命百年,是要尊重事實,不迴避思想啟蒙,正視「體制障礙」,深化改革,讓真正的政治體制改革啟步。先從體制內的「黨內民主」開始,實現中共黨內的「投票人意志」和民主。沒有「黨內民主」,何來全社會的民主?更為重要的,是要下決心實行法治、建立以人為本的良好制度。

  中山思想和辛亥革命、思想啟蒙給後人的啟示之一,是跟隨世界的文明潮流,構建充滿人性、真正尊重和維護民權的文明社會。文明社會的基礎是法治和良好的制度。

  啟示之二,是著力改善民生,讓民眾活得有尊嚴。在中共中央高層中,改革家溫家寶是唯一引述孫文三民主義者,他說:「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民生就是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人民的生命……在十二五規劃當中,我們特別強調民主,把它作為整個規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溫氏主持國務院期內(2003年3月—2013年3月),大力推行經改,也有許多改善民生的政策,對三農工作尤為著力。但是,政令不暢,官場腐敗,貪污猖獗,極左派和極毛派干擾改革,改善民生政策的落實面對不少障礙,政局隨時可能「左轉」。